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12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健康第一,体育为基。研究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政策供给特征,优化青少年体育政策供给与执行。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关系分析,研究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政策的历时变迁、量化阐释和供给特征。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历经了发轫、规范、优化和提升4个发展阶段,面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政策体系建设的挑战。结合政策供给特征分析框架发现,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的供给型政策工具系统失衡,环境型政策工具场景缺失,需求型政策工具机制不强。研究建议:重塑政策体系打造青少年体育政策供给共同体,创新政策工具建设多元化政策供给体系,提升政策效能构建良性循环的政策供给机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摘要:锚定“教育强国”战略任务,立足“两个大局”历史方位,着眼青年大学生需求特点,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深刻意蕴。高校应立足现实基础,从铸魂强师的政治高度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多元选聘、多维赋能、多向培养、多方发力,推进队伍配备专业化、个体素质专业化、发展路径专业化、组织保障专业化,切实打造一支与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相适应、与教育家精神内涵相契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5-03-12
摘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为完善党的反腐败工作路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运用大数据技术反腐败具有跨领域数据整合、实时监控预警、降低反腐成本等显著优势,极大提升了发现和打击腐败的效率和精准度。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大数据反腐工作,打破数字信息孤岛是首要前提,平台建设与技术赋能是关键举措,完善大数据反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是实践要求,从而提升党的反腐败工作效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新乡贤是调解财产纠纷的重要力量,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嵌入性”理论基础上构建“动员—嵌入—共治”系统分析框架,以河南省周口市商村为例进行个案论证,发现新乡贤嵌入财产纠纷调解在调适国家法与民间法矛盾,提高村民法律认知度,发展乡村产业粘合村民情感,弘扬“和为贵”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内生权威。但也面临着新乡贤身份定位不明晰、“情理力”与“法理力”相冲突、物质情感利益牵引力不足、乡贤文化式微等现实囿限。应当在关涉乡村财产纠纷调解立法阶段注意吸收“情理力”因素,吸纳新乡贤为调解委员,以新乡贤理事会机构提升财产纠纷调解质效,以物质情感利益激励新乡贤回归,以政府民间双重力量推动的上下联动模式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进一步打造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融合”的新乡贤解纷共同体,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篇”,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呈现出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具体表现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教育工作突破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方法论特征,并将之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分类: 法学 >> 刑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构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因应轻微犯罪治理时代需求,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旨在通过阻却犯罪记录的获得,进而阻却其被“使用”后可能引发的来自规范层面和非规范层面的双重不利后果。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虽为我国构建这一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与本土经验,但其本质上属于不彻底的封存模式。鉴于犯罪记录兼具公共与个人的双重信息属性,我国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构建的基本模式应采取“从相对封存到彻底封存”的二阶段模式。对于相对封存模式,主要基于罪犯对其犯罪记录享有的个人信息权益,通过限制犯罪记录的查询权限与公开途径,旨在“淡化前科”,并弱化犯罪记录的非规范性评价,从而降低罪犯复归社会的阻力。对于彻底封存模式,旨在帮助轻微犯罪者彻底地恢复其正常的法律地位,同时阻断犯罪记录的非规范性评价,以此助益其实现完全的再社会化。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随着传播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共识、促进全球价值观的 交融与共生成为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性挑战。 基于传播学与美学系统整合的传播美学所蕴含的审美逻辑与 美学象征将有助于促进跨文化间相互理解,成为纠偏国际传播征候的新路径。 对传播美学的学术理路、国际传播 属性及其价值审视等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传播美学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多维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此种学理视角 的探究将丰富美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方法论支撑。关键词:国际传播;传播美学;审美价值;认知性传播;审美性传播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既是山东也是全国的人才高地。在录入《山东历史人物辞典》的魏晋南北朝历史人物中,临沂人占比接近60%。这一时期的临沂籍人才表现出人才密集、杰出人物多、以家族式集团出现、文化领域人才多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良好的社会条件奠定了人才盛出的社会基础,二是文化教育在世家大族中传承不坠,三是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维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存在论视野中,图像的本质来自于存在形成的过程,有三种等级的存在方式:混沌、已在、由混沌向已在的变化,而图像的本质在于:它是混沌这一等级的存在向已在这一等级的存在变化的方式。在图像这一变化方式中保存着将混沌向已在变化过程中的精神能量。精神能量使图像保存了存在形成的真理。图像的力量来自于存在真理的力量,它是一个吁求结构,对遇到这一图像的此在有一种统治权。因此,读图时代的本质是一个重估传统、新的传统正在生成的时代。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杜诗变体;嘉靖后期至隆庆间,崇正出变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后七子派”承续了嘉靖前期诗人的部分理念,在七律上并重初、盛唐十四家,追求高华雄壮的唐音正声。辨体观念与复古诗学的深化、圆融,可以视为明中叶诗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依法惩治金融犯罪是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点。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准自然实验,借助中国裁判文书构建金融诈骗指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诈骗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政策显著抑制了地区金融诈骗的发生;这种抑制作用在高风险偏好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政策试点通过促进金融服务供给和降低借贷风险两个渠道抑制金融诈骗行为。研究结论为评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效应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更多对策思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9
摘要:[摘要]海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具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实践的不断演进,海外相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代际演变,主要体现为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方法呈现出结构方法、比较方法和政策过程方法三种路径。中国学界应理性认识海外对中共成功之道研究的丰富成果,辩析其观点背后的研究范式,警惕结构化研究对“中国道路”的误读;避免“技术路径”统治,重视对“中国道路”宏观理论的构建;抓住百年大变局和百年俱进的历史机遇重塑中共研究范式。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作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写实戏剧以强烈的反抗精神直面资本社会,以娴熟的艺术技巧 揭示社会真相,深刻影响了整个近代世界剧坛的走向。然而,当写实戏剧刚刚问世,并开始在英国、法国等 欧洲主要国家上演时,无论是易卜生还是萧伯纳,都受到了欧洲中上层社会极其猛烈的攻击,许多人视《玩 偶之家》等作品如洪水猛兽。《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公然离家出走,而《群鬼》竟然将梅毒、遗传导致的 麻痹症安排在一个体面的家庭里,激起右派和自由主义报刊大肆批评和漫骂,甚至为易卜生“有效平息了一 切反对声”的无敌斗士——英国文学家亨利 • 詹姆斯,也说易卜生“重复表面的丑恶”和“乏味的异想天开”。 批评者以“内行”姿态,指责社会写实剧“不像戏”,没有戏剧“味道”,实际上是愤怒于写实戏剧震撼性的 思想和艺术以及鲜明的叛逆性。这也恰恰说明,易卜生和写实戏剧在理念上独步于历史,创作哲学上注重人, 表现情态上深挖现实,堪称近代戏剧现代性的缩影。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质态具化过程。新质生产力沿着技术逻辑、业态逻辑与模式逻辑重塑文化产业的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智能创意工具提升生产效率,以新型文化业态优化产业结构,以价值共创模式改善创新生态。驱动路线应加强文化新基建与数字新基建的动力协同、聚焦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强化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工业互联网建设。行动框架以文化劳动者、文化生产工具与文化生产劳动对象为行动领域,以劳动者复合型发展、劳动资料智能化转型与劳动对象数字化演变为行动目标,细化相应行动举措,发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等行动主体参与,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9-0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基于 2012—2022 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全国统筹初级阶段的中央调剂制度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中央调剂制度对地方政府征管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央调剂制度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管强度,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后,基金缺口地区存在“压力缓解效应”,基金盈余地区存在“基金收益受损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压力小和老龄化程度低的地区,中央调剂制度对地方政府征管强度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严征管和降费率改革在中央调剂制度与地方政府征管行为之间发挥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为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供了经验依据,对增强地方政府征管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周幽王并非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幽王之后,有携王。携王在位二十一年,且得到诸侯大臣普遍拥戴,最后为晋文侯所杀(前750);携王死后,晋文侯等拥立平王,但诸侯拒绝承认,天下虽无共主,而西周未亡;平王复居京师三年之久,亦为西周之延续。宜白(即平王)曾两次称王:第一次为申侯、曾侯、许男等拥立(前771),并未得到诸侯大臣拥护,旋即放弃王号;第二次为普文侯、郑武公等拥立(前750),即位后三年,东迁成周,方为东周之始。晋文侯生于穆侯七年,他杀殇叔自立在周携王五年(前766),幽王被杀之次年(前770),他尚未即位,不可能助平王东迁;晋文侯在位二十年而非三十五年;郑桓公死于幽王之乱,其子武公东迁,数年后灭邻、灭虢,始建立新郑,也不可能在前770年助周东迁。《竹书纪年》所谓“周二王并立”,清华简《系年》称“周亡王九年”,体现出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并不符合事实。《竹书纪年》说幽王灭后“二十四年,定鼎洛邑”,清华简《系年》说携王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三年,乃东徒,止于成周”,两者完全吻合。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东迁,西周存续时间为二百八十一年而非二百五十七年;东周起始时间为公元前747年而非前770年,平王即位应推迟二十年,在位时间亦当相应减削二十年(实际在位三十一年而非五十一年),东周肇始之年当后移二十四年。周平王以幽王嫡嗣自居,而将即位时间“通前数之”,以显示其正统地位,于是,携王在位二十一年、“周亡王九年”的史实因此湮没不彰。平王非周室中兴之主,而是继幽王之后导致周室衰微的又一关键人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柳亚子自谓《南社纪略》是南社的“廿五史”,在以后的南社史叙述中这部书几乎成为圭臬,郑逸梅《南社丛谈》、杨天石《南社》、杨天石与王学庄《南社史长编》基本是在展开、补充《南社纪略》,形成了“柳亚子南社史”的系列著作。而柳亚子以自我为本位撰写的历史所存在的盲区便在以后的历史叙述中被承袭下来,造成了关于南社认识上的一些混乱与缺失。关于南社的性质,由于柳亚子不明确的表述,南社后裔们普遍愿意把南社当作政治团体来对待;关于南社的发起,往往忽视了湖湘宁调元的作用;而对于南社成立地点张国维祠的意蕴、唐宋诗之争等问题也缺少应有的阐释;对民国初年湖湘地区发生在南社社团内的重要事件缺乏应有的关注。跳出柳亚子及其后续者们的叙述路数,或许能够提供对南社史认识的新视野。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文献所见诸侯初封、徙封时接受天子具体的器物赏赐即“分器”,具体可分为俘获殷之器,古代之物,天子用物,特殊信物,通常玉器、车服、兵器、彝器之属五大类。从赏赐分器类别来看,侯的武职属性鲜明。根据册命铭文中称谓体例及《左传》所载唐叔分器,可知唐叔虞本未封侯,亦非甸。同时引算铭文中的引为齐国命卿、天子之臣,手握齐国重兵,故亦受彤弓之赏。公国中宋公受封得赏,夏后氏之璜或即分器。子国中楚国仅为服国并未获封,自然无分器之赏,故楚灵王云齐卫晋鲁皆有分,楚独无。其服国属性,据文献所载其在周初之卑微地位,及迁都占卜依据个人自由意志之事实得以进一步确认。此外,经师根据《周礼》中的五等爵与五种圭璧建构出所谓命圭制度,及衍生出的圭瑁制度、还瑞班瑞制度,得不到文献资料的证实。史籍如《国语》所言“命圭”,或即册命赏赐中圭瓒之圭,故亦属分器。其或在穆王制礼中地位提升,并冠以命圭之称。诸侯觐见周天子所执圭是作为礼物的圭,而非信物,亦非命圭,故《仪礼·觐礼》天子受玉而不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世说新语》简远玄胜的特点除了玄学和文学精神的渗透,还有史学精神的浸润,其中鼠氢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高雅的史学修养。从内容方面来看,《世说》的史学用典主要包括借史明志、借史品人、借古言政和品评古史等四种情况;从用典形式来看,主要有事典、物典和语典三种情况。用典增加了《世说》人物说话的分量,增加了文雅色彩,加强了隽永效果。其大量使用与《世说新语》编者的史学修养和故事中历史人物的史学修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