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在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新时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的深刻变革,教学资源建设函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重构”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动态生成内容、实时认知适配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为解决传统静态教材、实验条件失衡和教师专业鸿沟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有助于弥合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文章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适配中小学教育场景中面临的技术与认知规律矛盾、虚拟实验局限、课堂整合不足、校本化开发缺失以及伦理与数据安全风险等现实瓶颈;基于“学生一内容一技术”协同生态构建,提出构建学段知识图谱、嵌入引导式互动教学设计、优化信息筛选与推荐机制及多方协同赋能等突破路径,实现从“静态知识传递”到“动态认知建构”的根本转变,推动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大学教育》
摘要: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责任。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当中,导师不仅是硕士研究生学术上的指导者,更是硕士研究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突出展示了文化育人的鲜明特色。文章以马克斯·韦伯的魅力权威理论为基础,对导师的文化育人作用进行了探析。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状况,发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认为导师具备魅力权威,认可导师发挥的文化育人作用,且认为魅力权威是导师文化育人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同时,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认知偏差,过于强调魅力权威而可能忽视导师的文化育人作用。因此,除学术指导之外,高校还要重视导师在文化层面的育人作用,探索魅力权威与学术指导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实施客观的导师文化育人作用评价,纠正硕士研究生的认知偏差,以期更为全面地分析导师的隐性育人作用,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出后对教育带来极大冲击与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制定应用指南等方式,表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基本立场和所关注的关键议题。其中,英国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防范极为关注,美国则对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的创新价值持肯定态度,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及法律修订,日本积极引导各级学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信息应用能力培养。各国政策虽存在差异,但也体现出一些共性,例如一致强调监管的重要性,普遍认可透明、公平、责任等治理原则和逐步开展国际合作等。为了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推进顶层设计,完善监管评估,重视教育公平,加强国际交流。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对技术赋能的方式以及所要达至的功能都有着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视域选择与实践行动。有鉴于此,需要回归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本身,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遵循“发生一实践一行动”的技术路线,构建技术赋能教学的分析框架,以此厘清技术赋能教学的发生逻辑,探析技术赋能教学的存在性表征与内在性机理;并立足于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整体性样态,遵从“跳出一坚守一融合”的立体化实践主线,搭建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架构。在对技术赋能教学的发生逻辑及其实践架构的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条件一限度”的思维场、形成“前提一关键”的维度位以及打造“互动一融合”的共生序等具体行动路向寻求技术赋能教学的路径创新,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为教师的情感修养和精神赓续提供了价值遵循。教师对个体自我成长、朋辈互学互鉴、教育强国战略以及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鸣是理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视角。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教育家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与家国情感、道德情感、专业情感、职业情感、仁爱情感和大同情感相对应。“涵养情感以赓续精神”,要提升教师育人的情感修养、锤炼教师队伍的情感能力、引领教育政策的情感倾向、营造尊师重教的情感氛围,多维协同弘扬教育家精神。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科学教育一体化旨在立体、整全地促进学生科学成长、播散科学种子。站在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下,科学教育一体化引导学生科学成长需要理解科学教育与历史发展、生活体验、自我成长的关联内涵,审视科学教育一体化中教师的教(教学评)与学生的学(学做思)。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将科学教育一体化的“上中下”课程、“家校社”组织、“前中后”评价、“教学研”精神进行统整,使学生理解并实践“科学”,这是科学教育一体化永恒的使命。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的日趋成熟,大数据全方位包裹了世界,不仅以数据的形式重塑世界运行的逻辑,还以数据的形式重新定义人存在的方式。直观数据人现象,可以洞见情感迷失、技术赋魅、认知遮蔽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剖析其原因在于人际情感机械化,淡化情感支撑;人技互动技术化,弱化主体自觉;生活世界虚拟化,缺少虚实联动;逐利资本急迫化,模糊人类本真。化解数据人现象引发的风险,要把握行动核心,加强情感文明建设,彰显人类情感价值;遵循强化德法多维联动,落实软硬兼备效能的原则;转化处理数字异化之困,做好数字赋能之功;涵养主体自觉意识,提升数字反思素养,落实自我评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2-1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在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中,对劳动与游戏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效果。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是游戏的根本属性,劳动与游戏既对立又统一。幼儿劳动教育要注重游戏精神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增进其趣味性,以更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游戏并不等同于劳动,幼儿劳动教育应坚持教育的严肃性,防止过度游戏化对劳动教育本真意蕴的遮蔽。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6
摘要: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物理教育回应高质量教育发展,需要以高素质物理教师队伍为重要基础.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决策背景下,要深刻把握高素质物理教师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内涵解析.回归于物理的学科特性,高素质物理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旨归体现在以物理教师核心素养为价值起点、以物理教师实验能力为价值导向、以物理教师成长活力为价值目标.培养建设高素质物理教师队伍,要坚持党对物理教师教育的全面领导、树立物理教育家精神的渗透引领、创设物理教师实验的支持体系以及营建物理教师多元的成长环境,以物理教师之强助推学生之强,以学生之强夯实国家之强.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6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是兼具理论品性与实践品性的学问,它的使命不仅在于探索物理实验的教学问题,更在于赋予学生自我建构的人生智慧.从物理到悟理,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要兼具对物理学科历史的发展理解、对学生生活场景的契合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建构的实践理解.以理解为指向,在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反思等环节融汇师生对物理与自我的理解与建构;从理解到实践,在物理实验学习的前期、中期、后期阶段侧重对学生已知内容的扩展、未知探索的引导以及创造启迪的统整,引导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感悟自我生命的整全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26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以数字化赋能学科建设是趋势所向.构建物理实验教学数字化的拓展模型,亟需明确教育数字化赋能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意蕴,通过贯通教育诉求转变,实验框架转型,教学样式迭代以及全人价值思考明晰教育数字化赋能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教育数字化赋能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设施、素养、受众、保障等方面的可行性现实障碍.从创新实验预备、增效实验演示、增强实验体验、驱动数据处理、助力实验总结、共享实验平台等方面探索教育数字化赋能物理实验教学实践进路.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自OpenAI发布生成式交互工具ChatGPT以来,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竞相宣布将会研发并上市类似产品,新一轮科技浪潮再次袭来。在ChatGPT及其同类产品广泛融入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分析当下教育遇到的新挑战和新契机。为保证教育平稳地发展,应从价值理念、课程内容、教学变革等方面进行逻辑转换来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鉴于此,提出在ChatGPT等智能应用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关怀,正视ChatGPT等智能系统的职能,加强学习者高阶思维训练,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底层逻辑的理解以及加大对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力度与研究,制定规范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与规则等。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农村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在探讨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至2022年面板数据,验证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互动效应,测算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程度,分析农村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协调发展趋势和首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互动效应,2013年以来协调发展程度逐年增高,已经顺利进入中度协调时期。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始终领先但出现瓶颈,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不再落后且增速较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程度逐渐落后但发展潜力大。当前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因子是农业科技人员占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据此,应该构建产教融合的社会支持机制,制定强针对性的专项发展策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7 合作期刊: 《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数智时代,社会的加速及技术的变革推动教育领域的革新,同时催生出教师的时间困境。数智时代教师的时间困境主要表现为时间制度的异化、时间意义的丧失和时间文化的扭曲三个层面。究其缘由,从社会、时间与个体三维层面出发,加速趋向的时代诊断、不断转化的时间向度,以及竞速式的时间取向共同生发出教师的时间困境。故从制度保障、意义重建、文化回归对应寻回失落的时间自主权、根植于主体的生命共鸣、重塑“质”的时间取向作为纾解教师时间困境的理想之道。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民国时期,随着对外教育交流的推进及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中国相继启动与美国、德国、印度、法国等国的研究生交换项目,双方互派研究生,开辟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中外研究生互换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参与规模扩大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政策机制规范化。民国时期中外研究生交换,探索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推进了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0-14
摘要:新时代数智技术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场域、时间场域、主体场域的深度变革,展现出强大的数字经济生产能力和转化能力,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价值。随着数智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数智技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建构适配、发展理念适配、实践路径适配、技术支持适配、协同发展适配。然而,数智技术赋能共同富裕也引发了人机关系伦理问题的深度思考,重新审视技术变革所带来影响,使得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面临基础薄弱、模糊迷失、智能融合不深、共同体结构分散等问题,进而制约了共同富裕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由此,基于数智技术视域下,有必要从强化基础、技术规制、稳定结构、共同体建构层面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以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建设,实现数智技术生产、创造和赋能提质。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摘要:哈萨克斯坦自1991年独立30多年来,通过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教育发展战略计划,致力于实现独具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借助麦克唐纳尔和艾尔莫尔的政策工具分类理论分析,发现哈萨克斯坦利用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和劝告性工具,不断优化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调整教育布局,创新政策工具的使用策略,致力于建立哈萨克斯坦的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哈萨克斯坦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实施遵循“输入-转化-输出”逻辑,并呈现出从命令性工具与能力建设工具引领到命令性工具与激励性工具组合、再到多种政策工具协同创新等特征。哈萨克斯坦是后苏联教育空间中的区域性大国,在破解矛盾与促进发展的统一中逐渐实现建设智慧型国家的发展愿景。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摘要:中亚五国位于亚欧大陆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美国为实现国际影响力及维护自身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中亚五国独立后,将中亚作为对外战略的重要对象。教育外交是美国对中亚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教育外交行动,经历起步展开阶段、调整加强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和变局调整阶段,以期运用“促进民主”的对外政策,使中亚政治转型向“美式”发展。在教育外交行动中,美国主要采取创办海外分校、设立资助项目、开放教育资源、培训在职教师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推动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在此过程中形成以战略规划为引领、项目合作为载体、资金扶持为保障、语言推广为纽带和质量评估为反馈的教育外交推进机制。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是“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课程发展的必然走向。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以课程化为关键载体,是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性发展的应然指向,其内在逻辑体现于数字技术、数字资源、数字场景和数据信息推动课后服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实现。当前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课程还存在价值与需求认知偏狭、数字工具与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融合欠缺、教师数字素养薄弱、数字技术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困境。由此,应更新教育数字化理念,构建课后服务总体课程框架;绘制学生学情的动态画像,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供给结构;打造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平台,增强教师课后服务课程组织实施的领导力;搭建数字化平台保障机制,探索体系化课后服务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