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型领导及其对当代学校领导的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中庸》从其思想源头上来说是一部关于领导学的著作,集合了我国上古至先秦时期关于“中”的言说,接续并系统化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以领导学的视角解读,《中庸》是一个独特的领导哲学体系。中庸型领导致力于万物共育的志向追求,它赋予领导者成就个体发展、促进系统繁荣的使命。沿着领导者的历练轨迹,中庸型领导以“中和”的性情为发端,构建了“用中”“时中”“执中”的领导能力体系,倡导发展理性、遵循“人”道以及怀有“至诚”之心的领导品德境界。开展中庸型领导的研究,能够启发世人打破传统的学校领导者角色认知,回望学校领导情境中的关系问题,并重申以人为主体的学校领导价值追求。

  • 论朱鸿人情散文的美学特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朱鸿人情散文的美学特质主要有三方面表现。首先,真实而温润。朱鸿是生活的有心人,他既是生活的观察者,也是生活的记录者,他用素朴、温润的文字对现实生活如实描写,对自我心灵世界大胆展示,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其次,理性而中和。朱鸿散文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讲究法度,作品具有理性节制的中庸之美。再次,诗意而唯美。朱鸿人情散文中诗性含量极大,有些作品就是诗。朱鸿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表现出来,他的作品语言优美、诗情浓郁、风格婉约。朱鸿人情散文中的三种美学特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且构成因果链条。他的人情散文将这一类型散文推到新高度。

  • 实践智慧与成人之道 ——《论语》里的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论语》中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其以“叩其两端”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为理论总纲,可具体化为“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过犹不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义”则是其核心精神。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既体现为充分的理性思辨,也代表着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是儒家圣贤人格的修养法则与境界标志。正是基于此,《论语》所展现出的中庸之道,又构成了君子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类社会生活事务的重要实践智慧与道德原则,其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与德性兼备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是人们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

  • 自由与天命 ——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 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 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与天命的张力。 在这种深度的思想阐发中,我们能够获得理解和消化近来“自由儒学”热的恰当位置。 简言之,“让”自由身位和天命意识成为奠基性的儒学的自由,取代流行的观念化的“自由儒学”,是“自由儒学”的真正使命所在。

  • 人工智能时代:儒家“”思想的哲学镜鉴与伦理重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极大便利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伦理议题,对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西方伦理的分析框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显现出诸多局限,而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构成,其蕴含的平衡、适度、和谐等核心理念,与人工智能时代对伦理的新需求不谋而合。本文旨在深度剖析儒家“中庸”思想的精髓与价值,探讨其在算法设计优化、社会秩序重构及伦理价值重塑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提出以“中庸”为基石,构建契合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新伦理价值体系,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应对伦理挑战提供新路径。

  • “体察之知”:《》教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相较于《论语》,《中庸》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即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问题。《中庸》认为人存在认知天赋差异和认知态度差异。《中庸》依靠对“体察之知”的讨论,解决人先天的认知能力的差异问题,通过“体察之知”的方法克服两类认知差异后,人能够在现实性伦理生活中获得“体察之知”和德性培养。君子之道的内在把握和自觉实现依赖知行合一的体察认知而获得。而知行合一的体察认知依靠人在家庭生活中对孝与礼的情感制度认同而实现。《中庸》“体察之知”的培养模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区别于西方教育思想的特点。《中庸》关于认知问题的探讨是为其德性培育的教育理想服务的,即讨论智育的目的是德育。

  • “中”华“礼乐”自然文化之《“中”:国人信仰图腾与智慧结晶》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延续时间最长且未曾中断的文明。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后来又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其他文明而成就今天的中华文明。中国的称呼有很多,如华夏、中华、诸华、诸夏、中夏、中土、中原、神州、中州、九州、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其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到底蕴藏着什么魅力,让几千年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宅兹中国”,并以“中国人”自诩呢?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是今人使用简体中文的源头。本文立足甲骨文“中”的文线结构,试图追本溯源,寻根觅珠,发掘其道简理正、放之自然皆准的高效动态平衡本真源意,将泽被古今的先人信仰图腾与智慧结晶合浦还珠,以事天人合一的中庸盛世!

  • 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的系统逻辑、价值蕴含与实践方法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2-20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五个重大关系”。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阐释了国家与人民、知识与人才、人才与社会、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等关键议题的内在逻辑。“五个重大关系”连通“古今中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遵循科学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和战略先导性,是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要素与结构的系统表述,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系统观念的生动表达。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处理好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能够实现教育系统的全局谋划、前瞻引领、战略驱动和协同推进,促成教育改革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五个重大关系”需要坚持系统方法、唯物辩证法和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分别从整体性、辩证性和均衡性的角度层层递进地处理和优化“五个重大关系”,推动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