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爱”“悲”“幸”:家书的三重情感——《与妻书》教学思考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0

    摘要:《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五单元。按照这一单元编写的特点,我们可以判断,这篇课文应被当成一篇实用性文本来学习,正如教材的“单元导语”所说:“要把握书信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质,体会作者的深挚情感。”这是一封书信,具有实用性价值。 

  • 促进还是抑制:环保官员异地与企业绿色创新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摘要:环保官员异地交流是破除环境体制障碍的关键举措。运用沪深 A 股非金融企业 2015-2022 年的经验数据,探讨了环保官员异地交流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官员异地交流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表现为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总量和绿色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均明显提高。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环保官员异地交流能通过提高政治晋升激励和加强环境合作交流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同时,不能通过加剧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和引起环境政策不连续性来抑制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环境分权较高、媒体监督较强、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以及代理成本较低时,环保官员异地交流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环保官员异地交流制度的有效性,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的环境制度因素研究,为政府完善环保官员异地交流制度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企业优化绿色创新决策以塑造绿色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 青藏高原早期路线的形成原因兰措卓玛1,侯光良2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青藏高原从新石器至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时段、不同人群、多样化的迁徙、交流、扩散路线,且彼此之间存在联系与演变关系。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和考古证据的梳理,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交流路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高原的生业模式直接影响着人类交流模式,从新石器时期分散的粟作农业区域串联起稳定的交流路线,到青铜时期对高海拔区域的开拓,再到历史时期对高原的全面开发,交流路线呈现出逐步稳定和扩展的趋势。研究还表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业模式的改变与跨大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强化密切相关。从交流强度和范围来看,新石器时期至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交流路线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尤其是青铜时期至历史时期,内外部交流全面加强,形成了复杂的交流网络。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及其在亚欧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能从历史性的演化规律中,进一步把握青藏高原在亚欧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

  • 宁夏出土墓志所见民族交往交融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宁夏出土墓志中有不少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信息和案例。固原南塬出土的史氏家族墓志反映了流寓固原粟特人的华化,主要表现在选取汉名、尊崇郡望、参与政治、模仿葬俗、族际通婚、文化认同等方面。北周李贤夫妇、宇文猛、田弘、大利稽氏的墓志和唐代契芯氏、慕容威、念子的墓志见证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归附和融合。杨钊家族作为归附明朝蒙古人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大一统”观念下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与发展。

  • 异趣同归:辽代“四六”的传变轨迹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辽代“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幽、蓟诸州的幕府文书,其格法体制及传变节奏实与中原相仿佛。 史称自 耶律德光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殊不知五代之初耶律氏已“尽得燕中人士,教之文 法”。 而自割地之后,燕、蓟文人多能通过“举选”入辽为官,俊逸者至能入翰林,掌诰令,而其“四六”之作亦能 传承幽、蓟旧章质朴淳厚的风格。 辽圣宗时代,南北交流日渐频繁,辽境文人自觉取法北宋,尊重《文选》,倾慕 “杨刘”,其“四六”作品刻画细腻,偶对亲切,直可与中原文章相媲美。 兴、道两朝,辽“四六”撰述水平显著提 高,其时部分文人传承“燕许轨范”,以博学济文章,追求深醇雅健,另一部分则在“欧、苏”风神的激励下,积极 超越“准绳”限制,令“四六”制作呈现出自然淳质才气超逸的新境界。 要之,南北文章根脉相同,以传世篇章为 据,分析辽代“四六”兴衰嬗变的内在轨迹,无疑有着讨源及流、拾遗补阙的重要价值。

  • 山水总相逢——通往有趣时代之路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通往有趣时代之路”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是学院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开展的重点学术交流活动,也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建馆550周年来首场中国艺术展览。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次展览对彰显弘扬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具有积极意义。

  • 从“地缘相近”到“民族相亲”:民国时期滇桂两省八角产销与西南边疆民族交往交融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八角是滇东南与桂西山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常见的经济作物,八角的产销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民国时期随着云南剥隘镇至广西百色镇一线水路运输的畅通,滇桂两省以八角产销为中心的商贸往来空前繁荣,不仅吸引了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也使陈旧的八角种植技术得到改进,由八角产销带来的影响也渗透到种植所在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个面向。商业贸易是中华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性力量与重要方式,民国以来滇桂两省各民族在以八角产销为纽带的社会经济协作中形成的互利共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促进了所在民族区域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为各地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汇集及融合提供了载体,更深化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

  • 坚守初衷,迈向未来 ——麓湖·A4美术馆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摘要:麓湖·A4美术馆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私立美术馆之一,一直关注和推动优秀艺术家及当代艺术的前沿发展,透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关注在地实践,以丰富多元的公共教育与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推动城市新的艺术生活方式的形成。在创始馆长孙莉女士的带领下,美术馆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本期《当代美术家》采访孙莉女士,对当代艺术与大众关系、美术馆发展与前景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 情感之为客体关系:走向当代精神分析艺术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理论将艺术视为主客体之间“移情”与“反移情”的交流过程,在当代情感研究中彰显潜力。克莱因的“破坏”与“修复”心理模型、温尼科特的“游戏”与“潜在空间”概念、艾伦茨威格的“创造力三阶段”图式共同提供了一条探索艺术的形式特征、具身的审美经验和外在的文化现实之间深层互动的技术路径。情感之为客体关系,意味着人与外部现实的原发关系根本上被感觉为人与人的关系,在人性化的意义上释放了艺术作品的能动性,也为当代各种角度的艺术阐释提供了一种人格理论上的连接。

  • 全球胜任力视角下教育国际实践与创新——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教育国际交流》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胜任力已成为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焦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将其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作为评估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也对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市长宁区通过构建长宁教育国际联盟、实施中外教师伙伴研修计划以及促进师生互访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教育国际交流在培养师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长宁区的具体实践,总结其创新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教育国际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跨文化语境下中西“逸品”研究的互鉴及其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绘画品评体系中的最高品第,“逸品”通常指简约率真、自然不拘、高绝超俗的艺术品质、创作风格与品评标准。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对中国绘画领域内“逸品”概念的理论渊源、价值取向与创作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国内学者注重“逸品”概念界定与演变历程,并强调“逸品”概念从心的精神特征。国外学者趋向于从艺术风格的层面阐释“逸品”,并由此逐步将“逸品”概念引入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以及日本艺术史之中,由于国内外研究对“逸品”概念从心与运笔特征的侧重不同,对双方成果进行互鉴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与创作层面进一步丰富对“逸品”概念的阐释;也有助于拓展有关“逸品”概念实践范围的认知,促进“逸品”概念在世界文化语境下的形象化与可阐释性。

  •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预印本学术模式优化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探究预印本对学术交流的创新意义,把握影响学术共同体采纳预印本学术交流模式的因素,为推动和优化国内预印本平台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对国内外主要预印本平台进行功能梳理和特征归纳。在此基础上,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总结当前影响预印本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和认知性因素。[结果/结论]建议预印本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开放科学与预印本政策;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度,团结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开发学术服务工具,嵌入在线学术交流情境;完善预印本学术规范,提高公信力和认可度。

  • 短视频推动民族交往交融的变革研究——基于社会记忆的视角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媒介的视觉转向背景下,短视频成为新型的记忆媒介,创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场域。短视频在民族间的在场想象、民族认知的重构、民族情感的共享三方面产生了意义建构。本研究从此三方面解析遥想记忆、流动记忆、共享记忆,探讨短视频从社会临场感建立到情感共同体的记忆沉淀“物”的历史重现与“魂”的精神传承,完成了社会临场感的建立和当下意义的策展;瞬时位移的流动和网络公共领域的群体参与,完成了民族间认知结构的重塑;情感叙事样态和审美共鸣,完成了民族间的同理、共情和跨文化艺术沟通。

  • 中国干部机制的历史演进与运行逻辑——以 1101 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任职经历为案例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干部管理体制,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晋升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党管干部除了强调控制或者竞争外,也有历练培养的制度意涵,所以,干部本身的 “成长”历程同样值得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的制度化与保持体制灵活性之间的探索,衍生出了当下的干部交流机制,它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类型。干部交流是领导干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利于其拓宽执政视野、丰富执政经验。从考察梳理历史文献,辅以对应的1101 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任职经历的案例数据,我们发现,一方面,干部交流机制在历史沿革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制度化与运作灵活性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交流实践在不同干部群体的职业履历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种有别于西方选举制及科层官僚制的政治精英治理模式,中国的党管干部是影响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对“当代艺术”版本的历史反思——以中美当代艺术展览研究为案例(20世纪70-80年代)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本文借用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框架,重点以70 年代末的户县农民画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代表,与美国的私人艺术机构合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讨论该阶段当代艺术形象在美国的展示与传播,并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的现当代艺术展览,以此作为观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前奏的主要窗口。这些相关历史材料的知识生产,共同构成了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国研究基础,成为了一段重要的ࣽ容易被忽视的历史前奏,其后的观察,反过来ࣽ是“中国当代艺术”叙事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延续和沿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和学者讨论问题的关注点与批评的双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美的现当代艺术的海外交流与传播,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观察范式的一种讨论基调,甚至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观点,折射并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的认知,同时ࣽ如何反过来作用于我们对美国的观察与知识生产的判断。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文化和文明互鉴——承载于长沙窑陶瓷器具中的文化记忆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人们探索海洋并通过航海开展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长沙窑地处长江中部地区,是唐代主要生产外销陶瓷的民窑,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广泛考古发现,长沙窑陶瓷在深厚的楚文化、中原文化底蕴中融入了浓郁的古代阿拉伯、波斯文化风格,将蕴含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字、传说、图腾、仪式歌舞等进行编码,是将其固定于陶瓷载体中的一个历时性的文化符号,表明了海洋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交易,更有深层的文化和技术交流,提示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贸易通道,同时也构建了一条丰富的文化交流通道,长沙窑为这一交流通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样本。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与新疆合作前景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2023年10月,新疆成立国家级自贸区,标志着其向西开放的步伐迈上新台阶。自古以来,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扮演着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与中亚地区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对中亚进出口贸易方面。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具备与中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天然优势。文章对中亚-新疆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探究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选取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出口额与进口额数据,计算新疆对中亚五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双向贸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中亚与新疆合作的对策建议,探寻新疆与中亚合作的优势,推动新疆与中亚关系的更深层合作与发展,将维护中亚各国民族的情感贯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民族情怀里,更好地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特点、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7-17

    摘要:中国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型发展模式的示范效果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可以在中国加强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过程中构建起来。这种文化内容及其影响力,不同于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模式。它不是要奉行文化帝国主义,而是要立足各国人民的愿景及中国对这种愿景的回应,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基本内容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鉴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既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有力途径,也是促进中国模式得以认同和理解的关键。为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软实力,应采取如下策略:其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其二,善用多元传播媒体,打造传播矩阵;其三,官方推介与民间交流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 焰肩与羽翼:中亚与中原造像神性表现的异同与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 论云南临沧跨民族节日共庆现象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云南临沧作为少数民族杂居、聚居与融居的典型地区,跨民族共庆传统节日的现象突出。相较于其他地区,其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和实践资源更为丰富,跨民族节日共庆呈现覆盖面广、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等特征。这一现象的发展与国家社会进程紧密相关,自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孕育,改革开放后范围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泛形成。其形成需要物质充裕、社会交融和文化认同等前提条件,以及较为成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跨民族节日共庆作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特色载体和创新形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层面,对临沧民族团结工作意义重大,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