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内容提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要求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集中体现为“道”。研究传统文化思想中“道”的内涵,汲取传统治国理政智慧,赋予“道”新的时代内涵,是提高现代国家治理水平的必由之径。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20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履行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环节,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持续升温,结合CiteSpace软件对已有研究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论证、内容结构探析、实践路径构建;其中,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学科课程理念与课程设置、以及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是研究的前沿热点。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上出现了有热度缺深度、多应然少实然、重实践轻理论、多意义阐释少学理分析、多单一视野少复合视野等问题。为此,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厘清基础性概念、聚焦学理分析、创新研究视角、增强研究的系统性,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3-6岁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幼儿了解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此时的文化熏染和教育引领有利于奠基人生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奠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依托环境+,建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场域;节气+,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氛围;课程+,凝练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活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资源+,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等多样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小滋养儿童的心灵,提高儿童的文化自信。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摘要:探究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与传播构成了一项极具价值的研究议题。本文开篇即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重要性,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传承与创新的实践。随后,文章详细考察了新时代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这一考察涵盖了认知层面的理解、情感层面的共鸣以及行为层面的实践。接着,探讨了新时代青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会实践和教育传播。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新时代青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包括积极性、创新性和受众反馈。最后,分析了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困境,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青年认同与传播能力的不足以及传播环境与传播途径的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播策略,包括提升认知水平、增强情感认同、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优化传播环境与途径。实施这些策略,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起到积极作用。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马金莲小说中蕴含着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诸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崇礼尚德、亲善友爱等等。作家在赞誉美德的同时也在反思当下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书写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矛盾,以小见大,引人深思。马金莲的小说呈现了乡土情怀、崇尚自然、女性视角等特点,这些风格和特色由作家自身成长环境、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与怀旧等因素共同铸就而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传统文化的张力产生于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脉络中,充分辨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张力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及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文明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张力的基础源于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有机的、开放的整体系统;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形成了“统一与多样”“核心与边缘”“内部与外部”的张力结构;中华传统文化张力的特质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底色。中华传统文化的张力具有两面性,在创新活化过程中,只有将张力内化为发展动力,才能破解传统文化传承局限,推动文化自身的新发展、新飞跃。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在普通高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健康中国”的必要手段。人大附中一直关注并切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施了各项举措:在德育工作中,展开包括中药香囊缝制、大山楂丸制备等中医主题班会;在课程建设中,开设中医基础与保健常识、中医科技课程、中草药种植等课程;在社团文化建设中,举办知识大赛、讲座等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开发中医手法读本《中学生中医手法保健》。通过诸如此类的课程、活动和讲座,让学生理解中医、爱上中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乡题材的教学应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突出教学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发展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从而促进儿童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家乡认同感。美食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为“诱人”的教学素材,饮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体味传统美食融入课程,寓教于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效果令人期待。针对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教育和家乡风俗的相关教学内容,语文课程中民风民俗主题单元等教材内容,我们设计了一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御食园,体验京味传统美食”之旅,旨在通过参观御食园,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参与劳动,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沉浸式学习北京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跨学科教学内容,包含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劳动、科学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具身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诚立身,以信为重,注重立身行事的基本规范:立德修身,守礼尚德,形成德治教化的化人机制:清廉敬业,依法而治,彰显清风正气的法治纹理:天下大同,大道之行,蕴藏以人为本的善治之钥:举贤尚功,尊才崇智,内嵌爱才惜才的人才观念。山东省坚定践行文化“两创”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蕴藏的治国理政智慧,将其融入基层治理的各环节、各领域在助力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上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探索也存在一些障碍制约,需要从挖掘传承治理要素、扩大治理场景运用、加大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治理品牌价值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齐鲁文化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当前,在非遗进校园的号召下,陶艺课程开始走进更多的中小学,陶瓷等非遗走入更多学生的心灵。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以下简称“人航”)于2019 年9 月开设的意趣陶艺主题课程,正是对非遗项目在小学阶段实施的一种探索。人航意趣陶艺课程以陶瓷非遗项目为核心地位,以新课标为目标引领,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考察为专业理论铺垫,以专业教室为学习保障。经过多轮实践,人航构建了丰富的意趣陶艺课程体系,每节课都会渗透一种非遗项目,在陶艺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陶艺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各项非遗门类,进而使我国传统陶瓷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人朝分东坝学校基于一体化教育视角,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研究性学习一体化为抓手,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说,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挖掘一贯制学校优势,进行一体化设计;二是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通过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目常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在党和国家越来越强调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教育的必要性为出发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现存问题,并深入挖掘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数字技术在提升文化生产的内驱动力、丰富文化传播的载体平台、创新文化内容的体验景观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两创”困境提供了机遇。数字技术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处于同一时空动态,拥有一致的愿景目标,在主客关系上也彼此交融,因此前者不但可以而且应当为后者赋能。新征程上做好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工作,应当建好数字文化数据库与基础设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整合;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内涵发掘与全景展现,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空间;促进文化精准推送与交流互鉴,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0
摘要:【摘要】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课堂有机融合,需要主题、学法、教法的融合,应关注教学主题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为课魂统摄课堂教学,采取合作学习与融通教学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成为学生主动的、真正的领悟,让学生在形成立体历史认知中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促进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助力了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20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国家民族所呈现出的民族修养,亦是“国画民学”萃取的中国绘画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对中国古典画论中“传神”“技进乎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范畴,使传统画论中零散的、渗透在审美各方面的重“内美”观念或倾向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金石入画”的实践证明了“内美”与“国画民学”在当代实行的可能。对“内美”的价值追求不仅内部推动中国画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亦使得民族文化精神得以永续。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基于乡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文章结合实例分析乡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 的编研传承、展演活化、数字导引、文创浸润、影视叙事等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样式,提出面向基层治理、立足文化基础、塑 造经典品牌、挖掘内生动力、强化数字赋能的对策,优化乡村档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7-0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所诠释的“内美”,和他所建构的“内美”与“国画民学”学术系统,是一位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知识分子面对 20 世纪上半叶国家动荡、民族危亡贡献出的文化救国、救亡良策。形而上的“内美”,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国家民族所呈现出的民族修养,亦是“国画民学”萃取的中国绘画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对中国古典画论中“传神”“技进乎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宾虹以“内美”为核心范畴,使传统画论中零散的、渗透在审美各方面的重“内美”观念或倾向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以金石入画”的实践证明了“内美”与“国画民学”在当代实行的可能。对“内美”的价值追求不仅内部推动中国画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亦使得民族文化精神得以永续。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美术项目式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学习过程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项目式学习的深入开展。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激发其学习动力。美术项目式教学评价借鉴0BE理念、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评价方法和手段,确保评价过程更加客观、全面和有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特点,共同推动项目式学习的深入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教育使命,筑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根基的时代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精神境界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树立“大育人观”、整合“大资源”、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师资”、涵育“大生态”,全面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