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自生”理念刍议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所谓“自生”,是指万物的发生源于自身本有的根据,这种本有的根据主宰万物的化生成功与否、化生的种类、化生的品质、化生的过程、化生的成果等。质言之,“自生”是生生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最终决定者,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考之中国古代儒学文献,“自生”是孕育在儒学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一直隐藏于天地、太极、气、心、道、理等范畴背后,以致问起儒家哲学的本根范畴,人们很少会想起沉默低调的“自生”理念。事实上,无论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抑或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由于“天地”是阴阳或空间,由于“太极”即阴阳,由于“心”是气之灵觉,而阴阳是气,由于“种子”的源头是“性”,因此,天地生物,太极生物,心生物,阴阳生物,种子生物,皆终归“性”生物,此即荀子所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是万物之所以然者,也就是人与物成为自己的根据,所以生生者自生。这样,“自生”理念蕴含了天地、太极、心、阴阳、种子等范畴所具有的智慧和希望,走向前台,担负起为儒学披荆斩棘、开辟道路的使命。“自生”不仅能凝集儒家所有的思想精粹,而且能疏通儒家所有的义理脉络;不仅能清除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与污垢,而且能再生多姿多彩的儒学理念;不仅能助力儒家思想的转化,而且能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因此,“自生”理念,就源而言有其本,就流而言有其用,在当今急需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特殊情势下,开掘“自生”理念独特且丰富的内涵,以建构儒家生生哲学,或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项。

  • 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晰在欲生恶死的强烈情感之外,还有欲仁而恶不仁的道德本心,主张坚守本心即是贤者。荀子与《礼记·乐记》以群治为关切,认为好恶在后天应物之时极易流于“情欲”,必须借助礼乐教化节制个体好恶之情,以减少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 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好恶观念演变的三条路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好恶”也作欲恶、爱恶。早期儒家在关于情性、心灵和人格养成等的讨论中对于好恶有极丰富的论说。从个体修养与成德处着眼,孔子与楚简《性自命出》将好恶看作人的天赋禀性,认为其中蕴含着仁义之资,经由礼乐教化的引导、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的君子人格。以探寻心性本体与德性之源为出发点,《礼记·大学》与楚简《缁衣》等将好恶与诚意、慎独相关联,着重刻画心之好恶具有普遍性、真实性与自发性;孟子则进一步明晰在欲生恶死的强烈情感之外,还有欲仁而恶不仁的道德本心,主张坚守本心即是贤者。荀子与《礼记·乐记》以群治为关切,认为好恶在后天应物之时极易流于“情欲”,必须借助礼乐教化节制个体好恶之情,以减少其在社会政治秩序建构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 论先秦“慎独”的三种形态——以安大简《仲尼曰》的出土为契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3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先秦儒家的“慎独”包含三种形态:其一,安大简《仲尼曰》和《中庸》的“慎独”是指闲居在家时的慎言慎行;其二,简帛《五行》和《礼记·礼器》的“慎独”是遵从心本体而舍弃外在形式;其三,《大学》和《荀子》的“慎独”是“诚其心”。后两者的含义又可归纳为“慎其心”,只是两者对“心”的看法不一,前者认为心是德行之本,是至善无恶的,因此需要遵从本心,而后者认为“心”容易不正而倒向恶,故而需要“诚其心”。“慎独”含义的变迁反映了“心”在儒家思想中的逐步凸显。在孔子、子思之后,“慎独”由一种外在的修养工夫朝着两种面向发展:一种是《大学》和《荀子》的偏向于内心的修养工夫,另一种是思孟学派的顺从心本体。

  • "德"与"义":伦理“向善”的规范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摘要:从“德性”视角对儒家伦理学进行诠释与建构的主要问题是,行为者的品格善与行为的规范性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这涉及到伦理学中的描述性与规范性之分,在孟子儒学中体现为“德”与“义”的关系。“德”的涵义包括“性德”的实然层面与“德善”的规范性层面。四端之心即良能良知,是人生而具有的能知能行的“性德”,具有描述性的意义。而四端之能力在“思善”的导向中,通过“知言养气”并“集义”而行的途径得到发展,“义”作为知行的规范性要求,在“向善”而思中成为行为的原则。“义”形成于“集义”而行,“性德”从而充实为“至善”之德,也就是“四德”达到完善整合、或“德”之“得善”的状态,即“德善”。以“德善”为目标,决定了“义”具有“向善”的规范性。

  • 治道古今——治道传统与现代国家治理之道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儒家治道传统立足于中华文明,蕴含丰富的治理价值与治理经验,然而在国内有关治理的政治科学主流研究中,儒家治道资源往往不受重视。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研究应该突破工具理性主导的研究范式,要提防西方治理理论背后所掩藏的新自由主义陷阱与 “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逻辑。儒家治道传统内涵丰富: 天道信仰的治理精神,民为邦本的治理目标,礼乐刑政的治理制度,君子之治的治理主体。但只有通过与现代国家治理对话,不断丰富其内涵,以天道化人道,以民本化民主,以礼乐化刑政,以君子化公民,才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 中唐心性观念抬头与传奇体的确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中唐儒家心性观念抬头,对情性实践的关注让经史互动、史诗赋结合的思维进驻传奇写作,使得此际的传奇明显摆脱了此前的杂传状态,在选材、布局、铺叙、文辞等各方面都着力服务于作者欲传达的心性观念,文本稳定呈现出“理——情——景——事”的体征和以“传”明“奇”、为“奇”作“传”的旨趣,传奇体由此确立。

  • 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辩护——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出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夫之将道家、佛家以及法家的理论并列为中国历史上三种最具破坏性的理论。当代船山学研究者多接受他对佛家和法家的批判,而认为他对老子的批判有失公允。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夫之偏执于儒家道统,无法深解老子思想之精妙绝伦,导致他对老子的批判是断章取义、自相矛盾的。本文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来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作辩护,并对当代学者谭明冉对于王夫之观点的批评提出不同见解,得出结论:王夫之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老子以及道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反映了他对以哲学思考整世风、化人心的期望。王夫之对于儒家“伦理教化”的重视与强调,反对道家洁身自好、与世无争、道德冷漠的消极态度值得肯定。

  • 诚信道德与现代公民道德的关联——从梁启超重视私德的思想转向谈起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启超的公德论为人们所熟知,他倡导塑造国民公德的《新民说》在近代产生了极大反响。学界不乏论述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意义者。儒家强调个人从本心出发秉持诚信,而按照梁启超对于公德与私德的划分,儒家诚信道德属于私德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并不是一味推崇公德,他的思想经历了由重视公德到以私德为“第一义”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源自于他对破坏主义进行的全面反思和批判。他在关于私德必要性的论述中言明儒家诚信道德的重要意义。儒家诚信道德虽然为独善其身的私德,但其作用却并不局限于个人,而是深刻影响着社会整体。梁启超认为破除中国原有个人诚信之德的做法并不可行。这表明在公德为私德之推的意义上,个人诚信之德与现代公民道德具有高度的配适性。

  • 人伦观的思想特质与现代转化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人伦观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根本性看法。儒家的人伦观奠基于中国传统家庭、家族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它主张人伦本位,反对以个体独立为基础建构人伦,确立并完善了以君、父、夫为中心的人伦谱系,而对人伦合理性的论证则成为儒家哲学的核心。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转型对儒家人伦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批判和维护儒家人伦观的论争在多层面展开。回到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实现儒家人伦观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儒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 书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呈现——以与周易哲学为例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不仅与汉字实用书写相形相依,而且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同构性。书法的创作原理和审美观念中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智慧。本文从书法与儒家哲学、周易哲学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和梳理中国哲学如何渗透和影响中国书法,并对书法的本质、创作、鉴赏、批评以及书法家个人心性修养和人格完善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试图发掘中国书法中所呈现的中国人独特的人文价值。

  • 邵雍历史哲学与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及其整体风貌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北宋五子”之一的思想家邵雍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及其动因有着独特认识,其政治评判价值标准也呈现出完全契合理学的面相。邵雍对历史演进的解释,与他的宇宙观完全相符合。元、会、世、运是对线性时间的切割与分解,也是邵雍对历史时段的分析段落。他的政治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历史认知与历史哲学上。在对历史哲学的阐述过程中,在对古今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历史人物的评判过程中展现出来。在各个历史阶段,尽管均体现着儒家的文化与道德价值一“仁”“礼”“义”“智”,同时也反映出“道”“德”“功”“力”的实际效用。由此呈现出“皇”“帝”“王”“伯”四个层级。在邵雍构思的历史与政治世界里,善良意志扮演着绝对的主角,而善良意志能力的第一个角色,就是实践理性和道德感。离开善良意志,正义以及政治世界的全部价值便会烟消云散。

  • 维特根斯坦式语言病的一个典型标本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前文所谓的“数据隐私问题”实际的意思是“数据保密问题”,因为通常的“隐私”是指自然人的,不是指法人的。而文章实际要讨论的却是经济管理权的问题:应该是中央集中统一管理还是给地方以经济自主权。后文却想当然地理解成个人隐私权。正是因为前文作者误用了“隐私权”这个现代法律概念,从而在概念上引起了不必要的混乱,这样的争论恰恰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病。

  • 牟宗三对无神论的判定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20 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 “西部儒学”的历史贡献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部儒学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 “师儒” 之官和儒家经典 《易》 《书》 《诗》 《礼》《乐》 《春秋》 等文献在西部奠基; 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 (阴阳、 五行、 三才、 敬德保民、 道德仁义礼、 元气说等)、 信仰 (天命、 礼乐) 在西部孕育, 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文献和理论基础。 儒家诞生后, 秦祖、 壤驷赤、 石作蜀、 商瞿上等西部人士成为孔门弟子, 儒学在西部也得到制度化传播和个性化发展; 经典体系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三经” 等) 在西部形成。 特别是儒家经典和思想与西部的地域文明、 民族文化和对外交流等结合, 形成地域、 民族以及丝路等儒学新形态 (如蜀学、 关学、 陇学、 朔方学、 黔学、滇学等) 和儒学新主题 (如民族儒学、 丝路儒学、 伊儒、 佛儒、 道儒等), 从各个侧面充实和丰富了 “中国儒学” 宝库。

  • 浅论政治理念对高丽初期“阳释阴儒”倾向之功用*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众所周知,高丽王朝延续三国时期以来的崇佛之风,并将佛教思想定为该朝的治国理念。然而,高丽王朝的这种以佛教立国并非是政教一体。由于佛教思想本身“出世”的限制,只能起到“阴佑祚业”的作用,却无法定为“理国得民之大经”。因此,自高丽太祖至成宗时期,统治者们借鉴自中国传入的儒家政治思想和制度,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符合朝鲜半岛实际情况的‘阳释阴儒”政治理念。这不仅终结了中央开国功臣对国政的垄断,而且打破了地方豪族势力割据一方的局面,从而使得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为此后朝鲜半岛走向以儒家士大夫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孔子传记电影中的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孔子传记电影为例,从历史、民族与美学等方面,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的时代性表达,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爱国精神,传播儒家文化起到例鉴作用。

  • 平等观的现代阐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对儒家平等观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极端化,矫枉过正。儒家主流认为善性是人共同的本质,提出圣凡同类、异业同道;财富方面藏富于民、均无贫、官不与民争利;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伦理方面伦理本位、互为尊重、等差互补;礼制方面礼尚往来、自卑尊人;待人方面忠恕之道、人格平等;交友方面以道相交、以礼相待。儒家平等观在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发扬,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还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今天应该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加以现代诠释,使之成为中国人接纳现代“平等”价值观的传统资源,这是儒学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 气性论的出场及其理论旨归 ——任鹏程著《先秦两汉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评介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 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 ——生生伦理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