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海烈妇案件是清代节烈案件中的代表。梳理相关作品可知,海氏夫妇在婚姻中的地位呈现出失衡现象,其夫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皆处于弱势。海氏遭受礼法与风俗的多重压迫,在制度层面呈现出隐性的从属地位。物质困境打破了其夫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其家庭责任的缺位和精神层面的危局。其夫的性格缺陷和畸形的江湖观也是海氏悲剧产生的推力,悲剧根源实为封建婚姻制度。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平衡与失衡两种状态间交替转换。为解决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文章 构建了制度建设与规范机制、数智转型与赋能机制、资源建设与整合机制、文化浸润与驱动机制、信息反馈与调节 机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种新路径。本文从理论机制上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共建国外部失衡变动的影响,并基于2000一2020年130个经济体的样本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外部失衡变动的效应。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减轻了共建国的外部失衡程度,对全球经济治理呈现出积极的作用,该结论的有效性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到验证。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外部失衡缓解效应对收入处于中高等、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经常账户持续逆差的经济体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权益资产规模提升与结构优化渠道对共建国外部失衡的缓解产生积极作用。本文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新视角,在有效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实践层面为推动外部失衡的调整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在当前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从结构失衡视角看,大学生“慢就业”受到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信息结构以及价值观结构等多方失衡的影响。结构失衡亟待调试,通过完善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改进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破除就业信息壁垒以及引导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缩短就业等待时间,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0
摘要:本研究从商品的基本属性出发,对供需各要素进行深入剖析,构建"工资-税收-利润"三元结构模型,揭示商品市场深层矛盾:当总供给(工资+税收+利润)与总需求(工资+税收)的平衡机制被打破时,累积利润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1. 利润的“变色龙属性”通过投资形态与货币形态的周期性转换,成为经济波动与供给过剩的本质动因;2. 外购要素的双重价值转移特性在剔除重复计算后显性化供需失衡;3. 市场经济内生矛盾导致传统调控手段难以根治供给过剩。基于此,提出“公用劳动价值独立货币化”创新方案,构建总需求补偿模型(总需求=工资+税收+公用劳动价值)。其创新性体现在:1. 发现了供给需求的生发机理及利润的“需求真空”属性这一经济周期本源;2. 构建了价值补偿的市场化实现路径;3. 实现了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动态统一,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本研究从商品的基本属性出发,对供需各要素进行深入剖析,构建"工资-税收-利润"三元结构模型,揭示商品市场深层矛盾:当总供给(工资+税收+利润)与总需求(工资+税收)的平衡机制被打破时,累积利润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1.利润的“变色龙属性”通过投资形态与货币形态的周期性转换,成为经济波动与供给过剩的本质动因;2.外购要素的双重价值转移特性在剔除重复计算后显性化供需失衡;3.市场经济内生矛盾导致传统调控手段难以根治供给过剩。基于此,提出“公用劳动价值独立货币化”创新方案,构建总需求补偿模型(总需求=工资+税收+公用劳动价值)。其创新性体现在:①发现了供给需求的生发机理及利润的“需求真空”属性这一经济周期本源;②构建了价值补偿的市场化实现路径;③实现了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动态统一,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结构直接影响这些资源向医疗卫生服务转化的效率,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不仅影响着公众健康,同时也制约着公众社会福利。不仅如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井喷式增长,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下的碎片式服务供给体系形成巨大反差,导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将引发更大的经济社会代价。在此 背景下 ,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证检验,剖析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影响社会福利的内在机理以及人口老龄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存在最优化 的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在该结构下 公众 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与这种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相比,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会引发社会福利损失。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异质性分析表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密度能够减少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增加其福利损失。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缓解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大数据证据的司法运用逐渐增多,其质证阶段的证据偏在现象严重、质证流程不够规范、专业技术论证缺失等形式化问题凸显,原因在于控辩能力的差异性、质证规则的局限性及算法运行的黑箱性。基于此,应从强化控方义务、保障辩方权利、改善裁判规则等方面优化主体权责结构;从更新专家辅助人制度、细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晰交叉询问规则等方面完善庭审质证规则;从推进算法有限公开、加强算法可理解性、增设数据访问权利等方面克服算法黑箱流弊,以矫正大数据证据质证制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监督下乡不断重塑基层治理的实践样态。伴随监督体系的层级扩大,监督的泛化、精细化以及问责强化,基于考核、督查与问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高度强化,导致乡镇治理陷入“责能失衡”困境。为此,乡镇依托“分责”机制,也即通过党政统合的总体责任配置、行政包干的横向责任压实以及监督下沉的纵向责任下移,展开对此困境的应对实践治理。乡镇的分责实践塑造了以“分责秩序”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秩序,“分责秩序”的生成本质上是乡镇在监督问责的压力型体制下积极避责的结果。在此分责秩序下乡村组成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其区别于分利秩序所塑造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成为新型乡村关系形态。乡村责任共同体相对有效地应对高压问责的多中心工作,但也造成了乡镇体制过热与村级组织行政化等意外后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环境污染风险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跨时空性、不可测量性及难以修复性特征,导致环境污染国家治理机制和环境污染市场治理机制存在制度性局限,亟须建构环境污染社会第三方治理机制.环保社会第三方具有公共性、公益性、专业性、中立性及组织性的特点,环境污染社会第三方治理能够实现利益诉求、利益发展、利益协调及利益保障的制度绩效。针对环境污染社会第三方治理面临的宏观权力结构性失衡、中观机制整体性失调、微观行为系统性失范等瓶颈,优化我国环境污染社会第三方治理的结构性均衡机制、整体性实 施机制和系统性规范机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廉政文化研究》
摘要:政商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商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态,由计划经济时期“清而不亲”的政商关系逐渐演进为新时代“亲清有度”的新型政商关系。随着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政商关系的理论根基,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出发正确认识和全面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机构应当尽快着手推进政商交往制度建设、建立政商交往良性互动、加强政商双方思想引导,从而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指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美贸易失衡是影响大国关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对其原因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不平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资本流动过度偏向中心国家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失衡,也会引起中美贸易失衡,而这一结构性因素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跨境资本流入使得美国的经常账户和贸易账户保持赤字状态,表现为美国和贸易伙伴的贸易失衡。非关税因素在美国贸易赤字传导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贸易伙伴对美国的资本输出规模越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其与美国的贸易失衡规模就越大。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继续以美元为中心,美国的对外贸易将依然保持逆差,并持续向其贸易伙伴传导,目前这一现象在中美贸易失衡中得到体现,未来也可能在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中显现。在美国对外贸易平衡与维护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贸易争端并非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可行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促进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能够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有助于缩小中美贸易不平衡。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美贸易失衡是影响大国关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对其原因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不平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资本流动过度偏向中心国家,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失衡,也会引起中美贸易失衡,而这一结构性因素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跨境资本流入使得美国的经常账户和贸易账户保持赤字状态,表现为美国和贸易伙伴的贸易失衡。非关税因素在美国贸易赤字传导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贸易伙伴对美国的资本输出规模越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其与美国的贸易失衡规模就越大。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继续以美元为中心,美国的对外贸易将依然保持逆差,并持续向其贸易伙伴传导,目前这一现象在中美贸易失衡中得到体现,未来也可能在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中显现。在美国对外贸易平衡与维护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贸易争端并非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可行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促进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能够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有助于缩小中美贸易不平衡。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产业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力量。以鲁西南农村的农业产业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就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机制。结果发现,鲁西南的农业产业振兴加速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民“迁移进城”的替代选择;经营产业与经营家庭过程同构的家庭组织机制、产业配套与日常生活需求契合的政府服务机制以及农民转型与村庄发展目标整合的职业化动力机制共同形塑了就地城镇化实践,并实现了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均衡的城镇化发展可以依托于农业产业化路径来实现,关键在于要实现以农民为实践主体和以村庄为建设载体的有机统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是引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现实选择。 本文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考察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这一效应在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处于区域外围、转移支付规模庞大的城市更加明显。 其中,地方财政纵向失衡的降低是重要路径。 然而,从地方治理层级的内部来看,尽管数字经济降低了省级财政纵向失衡,但省以下政府仍然存在财政收支分权不相匹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因果推断结合,基于政府间财政关系视角探究了数字经济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制度成因,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