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从“外人”到“自己人”:农村转型与女儿角色变迁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对于理解家庭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变迁过程中,妇女角色转变突破了婆家的框架,外嫁女儿在娘家的身份由“外人”转变为“自己人”,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基于在湖北宜昌农村的田野调研,分析当前农村年轻一代女儿角色转变的表现、形成逻辑及其影响。女儿角色转变体现在婚姻支付、亲属称谓、婚居模式、权责关系、家产继承和日常互动等六个层面。女儿角色变迁深度嵌入农民家庭转型过程,家庭关系简单化、父母对女儿养老的预期增强以及小家庭面临的现代性压力等因素共同强化了女儿与娘家父母之间的关联。女儿角色变迁不仅直接改变了女儿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频率,而且促进了家庭策略调适与家庭关系重构。女儿角色变迁是中国家庭转型的一个缩影,并进一步影响中国家庭转型过程。

  • “接力式”:韧性与压力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基于全国多点调研,发现当前农民家庭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接力式家庭”模式。我国农民“接力式家庭”普遍具有双重发展目标,即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子女教育发展目标。在双重目标牵引下,传统家本位伦理向“新家庭主义”伦理演变,为家庭接力式发展提供伦理动力。保护型城乡二元体制则为“接力式家庭”的维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接力式家庭”在强家庭责任伦理驱动下实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高度整合,采取代际与性别之间的策略性分工来实现家庭双重发展目标。“接力式家庭”的生成体现了中国农民家庭在现代化转型中的韧性。然而,“接力式家庭”亦面临经济压力增大与发展风险加剧、夫妻与代际关系产生危机等诸多困境。

  • 韧性:一个拓展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演变,家庭发展能力成为研究热点。家庭发展能力是一个双核结构,包含家庭常规能力和家庭韧性,但以往研究更关注探讨家庭的常规能力。然而,家庭韧性作为家庭应对压力和挑战、维持家庭功能及促进成员发展的核心能力,应当是理解家庭发展能力的重要概念。通过分析家庭韧性的特质性能、动态演化和系统交互三个理论视阈,可以揭示家庭如何通过内在特质、时间演变中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适应逆境。家庭韧性不仅是家庭在压力下的适应性特质,还涉及家庭在不同时期的持续成长和代际传递。家庭韧性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家庭发展能力研究视角,强调了家庭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性。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韧性的培养和传承对于应对社会变迁、经济压力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至关重要。

  • 母系偏向的情感整合:转型期农村三代生活实践的新趋向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现代化转型的深入,农村家庭的伦理和功能整合已经不足以呈现家庭转型的丰富面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村三代家庭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出现了母系偏向的家庭整合样态,其特征表现为日常互动的母系偏向、资源整合的母系偏重和儿童抚育的母女合作。在母系偏向的整合实践中,少子家庭下的情感合法性支撑构成了整合空间,家庭利益需求下的情感策略作为整合动力,权变结构下年轻女性的情感资源成为整合优势,凸显出偏向母系家庭的情感整合样态和家庭秩序。情感整合的出现说明情感结构足以成为影响家庭样态的前台力量,中国家庭开始从父子一体转向亲子一体,家庭功能实现的情感权重显化,并且在双系互动中由于情感资源的优势,女系开始隐性崛起。由此表明,家庭的情感化和亲密化是理解家庭现代化转型实践的又一重要面向。

  • 责任场域对农户策略和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基于豫西 L 村的经验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转型激活和运转了家庭责任场域,推动了农民家庭策略的演变,也增强了家庭发展能力。农民家庭策略呈现出家庭成员劳动时间彼此嵌套的自我挤压、主辅工作相配合的效率最优配置以及基于人生任务考量的消费优先次序等特点。这一家庭策略生成的核心机制在于农民家庭责任场域。责任场域是由现代婚姻市场的高标准物质条件以及小亲族村庄社会性质影响下子代婚配的刚性目标进一步激活,并且是在夫妻、代际、代内不同责任类型的相互作用中组织运转,以催生家庭策略、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但家庭责任场域强化后在迎合现代婚姻市场要求的同时,也再度延长了代际剥削链和加剧了本地婚姻圈竞争。

  • 参与的儿童创造力提升实践与价值启示——基于美国创造学习计划的分析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以培养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的创客活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国家“双创”和“双减”政策背景下,研究家庭参与的创客活动有其时代意义和价值。发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家庭创造学习计划”是一项促进家庭共同参与的儿童创造学习计划。分析“家庭创造学习计划”的基本实践,可在家庭创客教育的认知层面和实践方法层面分别给出启示。这对于丰富家校合作形式、促进场馆教育、提升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服务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 韧性:农村新三代的形成与功能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的高度韧性可以支撑家庭整体发展。基于皖南某镇多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发现,新三代家庭结构是农民家庭适应现代化转型的结果,包括同居共住型、半城半乡型和城-县-乡三元型等类型。新三代家庭强调通过“合”的力量服务于家庭再生产。代际共生与家庭资源整合、隔代继替与家庭单元重构、老人退养与家庭功能调适构成新三代家庭的生成机制。新三代家庭呈现出的韧性特征强化了农民家庭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行动韧性保持家庭发展秩序的稳定性、通过时间韧性提高家庭风险应对能力、通过空间韧性推动家庭城乡流动。韧性家庭维持了家庭再生产的秩序,提高了家庭生产效率,成为我国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

  • 金融知识对农村资产规模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乡财富差距不利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引导农村家庭作出正确的资产选择,提高农村家庭财富水平是缩小城乡财富差距的有效手段,而户主金融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能否作出合理的资产配置决策,增加家庭的总资产。本文选用2013 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户主金融知识的性别差异视角研究了金融知识对农村家庭资产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1)户主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家庭人均资产;(2)增加的资产类型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性资产、车辆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方面,在风险资产方面,户主金融知识的水平与家庭风险资产持有量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3)男性和女性户主金融知识的差异扩大了家庭资产规模上的差异,男性户主金融知识水平提高会增加家庭人均资产,而女性户主金融知识水平下降会减少家庭人均资产;(4)户主的风险厌恶水平会平抑金融知识对家庭资产规模的影响,并且对女性户主家庭的影响更大。

  • 基于《教育促进法》提升教育水平的策略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1-17

    摘要: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社会性问题,都与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家庭教育缺乏体系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有密切关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进入新时代,迈入新阶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家长教养能力不足,家园合作质量有待提高,社会支持欠缺等问题。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必须依靠多方合作,协同共育,才能全面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 孙代中心型的形成与实践机制一以陪读为中心的讨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基于三代家庭结构及下行式家庭主义理论,构建孙代中心型家庭的分析框架,探讨当前农村家庭对子代教育资源倾斜的形成机制。在此过程中,农村家庭阶层向上通道变窄与城乡教育差异扩大,是孙代中心型家庭策略形成的外在驱动;对教育方式的理性执择及家庭情感价值的寄托,为其内在驱动。通过内部资源、伦理与情感的深度整合,农村家庭强化了对孙代教育的投入,促进了孙代中心型家庭的形成。这种策略隐藏着农村家庭在资源、情感与伦理分配方面的潜在风险,须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 明代九边军兵的婚姻与关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军人家庭史是明代家庭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以九边军兵为个案:婚姻对象包括宗室、文武官员、文人、军兵、普通百姓等,续弦、纳妾、赘婿者不乏其人。辽东档案显示军户家族规模多者达男丁28丁,但地方志列女传反映出的核心家庭规模只有2—5口,绝嗣者不在少数。许多军兵家庭夫妻恩爱,孝事父母。军兵去世后,寡妻依靠女红等微薄收入养老抚孤,育子成才。但夫妻不睦、不孝敬父母、争夺家产或旗役等纠纷亦屡见诸史。军兵家庭生活与其他社会群体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在国家强制力下离开原来的生活地区,改变原先的生活轨迹,征战成守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军饷是其生活的基础,国家会尽力保障其军饷、婚姻。但军饷微薄且发放不时,战死军人及军属抚恤、老疾军兵保障等政策执行不力,是导致部分军兵生活水平低下、娶妻困难、婚后乏嗣的重要原因。这又影响士气、影响卫所制度的可持续性,甚至危及军队和国家的安危。明代军人家庭史研究仍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和空间。

  • 源于亲情的儒家生活艺术—论《大学》的“情理结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发展中的儒家伦理与其从伦理规范的“尊尊”视角彰显家庭价值,不如以家庭亲情(family affections)为“亲亲”源泉塑造出一种生活的艺术。《大学》乃成“大人”之学,而大人却是从家里生长起来的,这就有赖于“家庭情理结构”。这种从情论家的思路,在王阳明以自下而上的“亲民”取代自上而下的“新民”那里就被彰显了出来。家并不是道德理性化的存在,而是一种情理合一的所在,其中“亲情”对于家而言才是本源性的。在阳明后学那里,家庭亲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与张扬,作为典范的罗近溪就将“赤子之心”作为亲情的最根本源头,主张从“家情”出发去使得国治天下平。近代学人严立三则从情本出发,认定“群居之始”“教化之原”“修身之本”为《大学》之“家”的三重功能,这无疑为我们确立“家庭情理结构”提供了现代性的视角。由此,我们就可以将家庭生活视为一种源于亲情的儒家生活艺术。这种生活艺术无疑是“以情为本”但却“合情合理”的人生化过程,这其实也是儒家可以提供给世界的家庭大智慧。

  • 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基于生命周期的倒U 型调节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5省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探讨就业稳定性与就业地点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会显著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显著抑制家庭生产性消费;(2)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的影响中具有“倒U 型”调节效应;(3)稳定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家庭总消费、生活性消费及生产性消费的作用效果均强于不稳定非农就业和本地非农就业。

  • 家校合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摘要:高质量人力资本是我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发展的核心,家校合作是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研究家校合作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家校合作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家校合作显著提高了家长费用投入和时间投入,并且显著增加了学生课外辅导投入和课外作业投入,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之后,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渠道,发现家校合作主要通过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来提高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此外,我们发现家校合作主要是显著提高了学生工作日课外辅导投入和课外作业投入以及周末学生课外辅导投入。本文的结果表明家校合作可以显著增加家庭教育投入。

  • 住房拆迁对县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0-2020年六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RIF回归方法研究了住房拆迁对县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住房拆迁显著扩大了县域居民收入差距。机制研究发现,住房拆迁主要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财富积累扩大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的时间、家庭以及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早期拆迁政策对居民收入差距没有影响;高收入家庭、多套房家庭以及高年龄户主家庭更易受拆迁影响;城市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受影响更大。本文为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释,研究结论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实施共同富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 农民策略下的镇域城镇化实践逻辑及其反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立足农民家庭策略变化,基于家庭发展能力、家庭发展意愿两个维度分析研究,发现发展能力弱、村庄生活预期强且以发展目标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农民家庭更多选择镇域城镇化路径。而农民家庭策略是不断变化的,镇域空间在农民家庭中的功能与定位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镇域城镇化的萎缩、内卷问题。但镇域城镇化及其空间发育建设对农民家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将农民家庭的个体选择与镇域空间塑造结合起来,一方面完善公共品统筹层级,构建与镇域空间相匹配的公共品供给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盘活镇域空间的经济机会,重视农民返乡创业与地方小规模经济体的作用,确保农民镇域城镇化质量提升。

  • 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表征及原生影响因素权重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摘要:“幸福”与“建设”息息相关。作为“技能中国”与“制造中国”的潜在建设群体,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持久高度关注。调查并分析了广东省5所中职学校共1823名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原生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权重,结果表明:第一,“性别”“是否住校”“年级”“有无留守经历”主效应显著,即男生比女生、住校生比住家生、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无留守经历学生比有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感知幸福。第二,“过往留守时长”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第三,家庭结构与时间因素更多地影响幸福感,但家庭功能的影响权重最大;在家庭功能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职业类型”又对幸福感起决定作用。基于此建议:一是开展学校团辅以疗愈过往留守的“时间之殇”,二是开展“家长课堂”以完善教育教养观念,三是开展以“情绪体验与情感反馈”为辅助的家校合作模式。

  • 齐家治国的法治塑造 ——主要基于教育立法的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6-11 合作期刊: 《政法论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重视家国传统、以新时代的齐家治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齐家治国,必然是法治化的齐家治国,而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家教家风的枢纽环节是齐家治国法治化的突破口。在国家层面针对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也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立法以儿童为中心,通过立法提升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能力以化解家国困境。但当下的家庭教育立法也具有阶段性、探索性特征,只是齐家治国法治化的开始。未来的家庭教育立法应当从以儿童为中心走向对家庭的整体支持,通过扩展家庭教育立法进一步塑造齐家治国。不仅如此,未来的立法还应突破家庭教育,通过加强家庭的社会性立法,全方位对齐家进行法治塑造,以实现新时代的齐家治国。

  • 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的经济效应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选取家庭做饭燃料、照明、家电服务、娱乐/教育和通信五个维度来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并对多维能源贫困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查;能源贫困的福利效应分析中利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研究了电力可及性对农村家庭消费、收入的影响,基于分层 Logit模型探 讨了电力可及性、家庭做饭燃料对农村个体健康、教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多维能源贫困指数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态势,家庭做饭燃料的贡献率稳步下降,照明的贡献率在各个年份中均不足1%,家电服务(以是否有冰箱衡量)的贡献率稳步下降,近年来通信维度的贡献率比其他维度的贡献率大;家庭规模、户主特征、居住地区等变量对多维能源贫困有显著影响。电力可及性对农村消费及收入提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农村家庭中不清洁的烹饪能源使个体受教育程度显著下降并增加了不健康的概率。

  • “穷理查德”的成长之道: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摘要】殖民地时期工匠家庭教育是美国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家庭教育是殖民地时期工匠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研究本杰明的家庭教育是对美国早期教育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已有研究对本杰明的家庭教育关注较少,且持有简单和片面的论断,比如只强调本杰明的自我教育、未认识到家庭的教育作用、忽视作为工匠家庭教育的典型性。本文通过分析传记、日记、文学作品等相关史料,描绘本杰明的家庭教育样貌,从中管窥殖民地时期工匠家庭的教育模式。本杰明的家庭在宗教教育上随意偶然且收效甚微,在道德教育上提倡勤俭并鼓励公益,在智识教育上主要靠孩子自行阅读和探索,在职业教育上放弃神职并选择成为印刷学徒。本杰明的家庭教育能够反映北部殖民地众多“穷理查德”的成长之道,即工匠家庭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在他人生早期对他影响深远,但又无法提供更多教育资本,这种家庭教育对北部殖民地宗教、道德、智识和经济的建设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