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上好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应该在“真”字上下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地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向人民群众学,真正做到笃学不怠,在真学中不断厚植理论的底蕴。积累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专业知识,夯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善于顺应时代、把握时局、关注时事,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在真懂中不断提升理论的高度。树立明确、科学、坚定的信仰,坚持正确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党的历史及其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充满信心,对大学生寄予充分信任、厚望,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在真信中不断增强理论的力量。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大思政课”这种新形态,做到知行合一,在真用中主动担当作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海德格尔那里,德语“Wahrheit”一词兼三义:一义是“真理”,属于认识论或知识论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命题真理”,他也常常说“作为正确性(Richtigkeit)的真理”;二义是“真相”,属于本体论或存在论或存在学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孜孜以求的念兹在兹的所谓“作为无蔽的真理”(国内学界的通译);三义是“真实”,属于实学或实践论范畴,海德格尔称之为“Sachwahrheit”(现中译为“事情真理”)。“真相”、“真理”、“真实”分别是哲学三大领域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追求目标:存在论探究事物的真相;认识论探究如何认识真理;实践论探究如何获得真实的东西,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无法弄清德文“Wahrheit”的确切意思时,我们建议用“真者”来译之,而在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明确区分“Wahrheit”的“真理”、“真相”和“真实”这三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分别开来译之。这就象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当上下文的语境不能确定其准确意思时,我们只能模糊地译为“兄弟”;但在能够区分开长幼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译为“哥哥”或者“弟弟”一样。任何认为把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统一译为“哥哥”的观点都是大错特错的!同样,任何认为把“Wahrheit”统一译成“真理”的观点也都是大错特错的!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真”是性质吗?为了解决这一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紧缩论运用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消解真之性质的形而上学地位。这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优越性,但紧缩论的形而上学疑难依然存在。霍维奇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论的特殊理论分支,创新性地回应了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真”是归属于命题的形而上学紧缩的弱性质。真之形而上学紧缩实质上是一种理解真之形而上学问题的特殊方法论。然而,这一方法论受到了不稳定性论题的挑战,霍维奇修正真的方案对此进行了辩护。基于此,我们可以从性质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方面把真性质看作是真谓词的影子,优化真之形而上学紧缩的方法论。“真”作为独一无二的性质,可以在缺乏相应“性质”作为其指称的条件下被具体地应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摘要:后真相问题是一种关于真相的后现代主义话语,也是数字化生存世界中认知结构的深刻变革。道德、神学和理性构成真相时代的三个“支点”,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为一种绵延性质。数字化秩序引入了后真相的信息社会,这一过程催生的“数字幻象”意在表明:关于数字的想象超出了数字的实体性依据。后真相的发生机制包含两个关键问题:数字技术革命中主观性的扩张和数字时代主体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后真相问题中所彰显的主观性无法统摄于某个绝对的“一”这种状况,恰是当代真理的显现方式。应以唯物史观为坐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运动中定位数字化生存中的后真相问题。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为了探究自我真实性的本质,并揭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间的联系,本文尝试将“天人合一”思想与动态人格理论相结合,提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真实性模型。该模型将真实看作个体在人与境相协调的氛围中体验到的一种认知、情绪和动机间和谐融洽的状态,同时根据真实性与情境间的动态关系,将特质真实区分为最佳的真实、僵化的真实和扭曲的真实三种,并指出只有最佳的真实才有助于个体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该模型通过赋予真实性一种全新的体验性定义,并将特质真实和状态真实辩证整合,会促进未来的真实性研究朝着更加灵活、动态与平衡的方向发展与进步。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论语·子路》及《孟子·尽心上》《孟子·万章上》中关于野亲亲互隐冶的文字作为儒家文化情本位观念的一个样本,引发了学界关于这是否是一种滋长腐败的负面因素的正反两极评价。细读文本,双方也许都忽视了孔孟基于其观念立场对亲隐固然有其坚持,但其本质上却是防御性和有限度的。从伦理两难的角度看,情直与正直、亲情与公义间存在紧张关系,但就伦理与道德的分际论,道德本质上应该是超越人之本能从而亲情伦理的,情直不等于理真,而只有在理性基础上健康的公共生活才有可能。在进一步的反思中,亲情原则折射出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精神向度的特征,这是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直面与思考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明代复古派的诗学体系中,诗与乐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复古派一直在试图复归诗乐一体的古老文艺传统,以琴和诗,击节高歌,仿拟琴操,延续歌诗的演唱技巧和诗歌体制。而对于近体诗,他们以唐调为标杆,探究格律的声韵吟咏之美。真诗在民间,则是他们对古诗乐传统的现实调整,一方面强调真情,一方面利用新声,在情与乐的和谐中,实现诗乐一体的现实回归。由此,歌诗、声调和真诗成为明代复古派诗学音乐性追求的三条重要路径。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一套关乎真相、真理与说真话的勇气的技艺无疑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直言”正是这样一种在与真理的关系中照料自我与治理他人的技艺。通过梳理福柯的考察,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自由而勇敢地言说真相的行动,直言最初是希腊民主制中公民的政治特权,后来演变成直言者面向君主言说有关政治实务或灵魂真相的行为。从苏格拉底开始,政治直言转变成面向主体的灵魂与生活方式的伦理直言并被犬儒学派通过极端化与戏剧化的方式推向极限,甚而翻转成一种颠覆日常伦理的真的生活的逾矩实践。基督教兴起之后,直言转变成忏悔/坦白制度,在现当代社会当然也不乏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直言,而这些直言及其意义将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探究。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角度讨论命题的真假,但也涉及到实学和实践论意义上的真假,只不过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本文对此有所展开,并着重强调了这两种意义上的真假的不同之处。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证据的两个要素是“言说”与“根据”,一个偶素是“事实”。通过建构证据概念的“专家语料库”发现,关于证据本质的具有可靠论辩价值的观点系“事实说”与“材料说”。它们的区隔标准为“事实”与“根据”的分离命题。“事实说”奠基于“真理符合论”,主张“事实”与“根据”具有同一性。“材料说”奠基于“真理融贯论”,持相反观点。它们潜藏着不同的哲学困境。前者面临的是司法证明中常见或必然遭遇的“主观判断难题”,即对作为“事实”的“根据”无法同“外部世界”全然符合的质疑;后者面临的则是如何对诸融贯真理进行甄选的操作性困难。依照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理论构想,如果将证据化约为“文本”,则步入“反映论”的前提是获得一种具有认知意义的证据。但由内及外的“意义指称论”无法在司法语境中承担这一保证责任,“事实说”也因此失去了后续论证的基础。而“材料说”则能够在“语言游戏”对“语言图像”的包容关系之内,获得“使用论”上的语用意义,并且具备将这种意义推及语用规则的能力,故而可以借助处于“生活形式”之中的证据强弱判断(即司法),获得经语用论真理观改造后的融贯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真理”地位。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现有卢曼新闻思想研究尚未完全关注到卢曼关于真实、新闻真实问题上见解的独特性,卢曼明确与传统认识论决裂,又没有走向纯粹的经验建构主义,而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限建构式新闻真实观。卢曼突破了真理符合论中符合项及符合关系的逻辑框架,通过阐释大众媒体系统的运作过程和机制,颠覆了符合论新闻真实观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一套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新闻真实话语体系。本文认为,卢曼的新闻真实观念对符合论新闻真实观的冲击,更多的是对原先的话语体系包括话语体系的逻辑、话语体系形成的认识论基础等,而不是对“新闻必须是真实的”这一要求的否定与抛弃,从这一点说,“新闻为真”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与追求。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事物情况具有客观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二者相互是不是符合,人们的认识是不是一致,都会引发争论,会涉及与真相关的争论。有人会说事物是这样的,有人会说事物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的。人们会认为,事物情况如其所是才是真的;而且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认识是真的,他人的不同认识不是真的。所以,一方面认识与世界相关,与人相关;另一方面认识涉及语言,涉及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涉及真假。简单来说,认识涉及语言和逻辑。“是”与“真”则是相关研究的集中体现。关于“是”与“真”的研究,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所以,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寻求真实或真相是人类生存的必须。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展示事实,更是展示人们在“活生生的”生存中表现出来的必然命运。艺术的真实不是因果性的真实、纯粹逻辑的真实,它遵循的是一种心灵的或生命的有机逻辑,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呼应着人们各个层次上的生存情态,从而显示出艺术的这种真实是更底层的真实,它一直激发和启示人们时刻观照“活生生存在”这件现实的亦是终极的事情。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佛学中,境界有真妄净染之别,它们与文学境界均存在密切关联。在文学境界的研究中,应从佛教对境界的整体认知入手,关注妄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佛境。佛学境界对文学境界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境界的丰富特性,极大拓展了中国古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空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隋唐佛教心性哲学的繁荣,其对心体功能的阐发回答了心与境的诸多根本问题,对心与万法关系的颠覆性革新使现实诸法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为人从妄境到佛境的跃升指明了方法,使佛学境界对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对佛境诸特征的辨识,对体会佛境诸方式的要求,以及在精神内理层面所体现出的对主体性的高度赞扬,均与文学境界说存在高度相似性。古代文论中境界的由来亦有着深厚的佛学渊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意志软弱”在西方哲学中往往以“理欲之辨”的形式呈现,西方学者多就意志软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很少明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中国哲学中,“意志软弱”常意味着“知而不行”。朱熹就是以“知行之辨”探讨意志软弱问题,将“知而不行”的原因解释为道德认知的缺乏与意念对行为的干扰并进一步概括为“未能真知”,认为“真知必能行”。“真知”是道德主体对于知识的深刻的内在性体认,蕴含着道德实践的动力。相应地,对道德知识达到“真知”程度的体认可以弥合知行之间的断裂,克服意志软弱。具体而言,需要通过践行《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真切体贴事物所以然之理,为道德实践提供充足动力。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作品是对“世界”的诠释,展览是对“世界”的抵达,两者内外有别,各有使命。本文通过对几个展览案例的自述,解析如何因地制宜,巧立展题,借用博物馆的固有资源,让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获取整体性的开放意义,其实践过程也引入文学、戏剧、建筑、园林等其他机制拟化“视觉艺术”,使得展览在“时间”序列中扩大“空间”维度的想象力,并以故事性的叙事形态,更好取得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感知,从而使作品达到“增殖”的效应。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青散记》记载的双卿其人其作真伪长期处于争议状态,近年来实有其人的观点逐渐成为主 流。 通过对《西青散记》文本本身及其他外部资料的进一步爬梳,可以看到记载双卿的史料并不可靠,作 者史震林写作《西青散记》时并未抱持“实录精神”,双卿其人出于虚构既符合逻辑和体例也有历史先例可 据。 史震林塑造这一虚构形象并加以掩饰的“造假”动机有“家国同构”背景下的“男子作闺音”兴寄传 统,以及特定历史背景下掩藏兴寄之意寻求安全的需要。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民法典》第552条规定债务加入却未规定第三人债务加入后对债务人享有追偿权,《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51条对此作了规定。对第三人债务加入追偿权的基础法律关系性质,有连带责任说和不真正连带责任说。本文认为,第三人债务加入追偿权的法律关系与连带责任保证追偿权的法律关系相同,是不真正连带债务;不仅如此,这种不真正连带债务还存在两种不同形态,第三人履行全部债务的是典型不真正连带债务,履行部分债务的是部分不真正连带债务。第三人债务加入后对债务人享有的追偿权,既不是产生于不当得利或者无因管理,也不是产生于请求权让与,而是第三人因其债务履行行为代位取得债权人的债权,有权代债权人之位向债务人行使追偿权。该条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则基本可行,但须适当补充必要规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欧洲和北美众多研究学者已对机器学习在光学字符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许多项目也正在为此创建基准真值(ground truth, GT)数据。但对于非拉丁文本(non-Latin script)阅读材料来说,情况则有所不同。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中国早期报刊在线数据库”(ECPO)项目于2021年开始研究如何基于中国报刊史料生成机器可读文本。ECPO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开发了一个半自动流程来生成机器可读的全文文本,并选取民国时期娱乐小报《晶报》(1919—1940年)作为实验基础。文章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对基准真值编辑工作流程作详细阐述,包括组建编辑团队、组织工作流程、建立操作规范和确保质量控制;二是探讨制作基准真值时遇到的具体困难,包括字符编码问题、与Unicode相关的异体字符问题等。该研究项目创建了两个基准真值数据集,分别是文本型/结构化数据(全文基准真值,full-text GT)和版面分割数据(几何基准真值,geometry GT)。此外,文章还指出研究项目发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期望提高机器学习效率,并为其他从事非拉丁文阅读材料研究的同仁提供借鉴。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往研究在文化旅游真实性感知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问题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存在主义真实性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上存在较大分歧,内在机制尚不清晰。文章以幸福感的两个维度一一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为中介,研究文化旅游真实性感知的两种类型一—客体相关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客体相关真实性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被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部分中介;存在主义真实性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被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完全中介。文章以幸福感为中介,丰富了文化旅游真实性感知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同时从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入手,扩展了旅游者幸福感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