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内法规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摘要:从电子监察到大数据监督,再到智慧纪检监察,数字纪检监察已走过了20 年,形成了从个别试点到全面辐射、从地方实践到中央统筹、从行政主导到政理相融、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经验做法。数字纪检监察本质上是廉政治理的变革与跃升。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对数字纪检监察的发展历程展开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和纪检监察制度的优化组合,推进数字纪检监察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摘要: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省属高校纪检监察派驻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改革实践体现出的提升监督独立性、增强监督能力、明确监督主责、扩大监督范围等优势日益彰显。但是,目前改革还面临派驻干部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二级单位派驻监督尚未铺开、派驻监督合力未能有效构建等现实困境。现实困境的解决需要加强干部培养、优化派驻队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监督机制;健全监督机构、推进派驻监督;坚持多措并举、增强监督合力等举措。对省属高校纪检监察派驻制度改革现状的研究有利于为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也有利于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如何对监督者实施监督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加强对纪检监察机关和人员的监督,多次提出“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要求防止“灯下黑”。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人员并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严格监督纪检监察人员,面临少数纪检监察人员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思想树得不牢,一些违纪违法分子想方设法拉拢腐蚀纪检监察人员,纪检监察机关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纪检监察人员违纪违法隐蔽性较强,外界对监督纪检监察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支撑等难题。应着重围绕抓实廉政教育、完善内控机制、拓展外部监督、从严执纪问责等方面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防止纪检监察人员以权谋私、违纪违法,确保反腐惩恶的“利剑”永不蒙尘。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强军兴军实践呼唤着军队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部队高度团结稳定,锻造严明纪律提供纪法支持和政治保障。本文着眼新时代军队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深挖战略意蕴、探究本质特征、梳理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要精准把握监督与治理的辩证关系,立足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构建适应发展要求的监督路径,以系统观念强化监督治理效能。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3-17
摘要:派驻监督是实现“公职人员全覆盖"这一监察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被推广应用至反腐任务艰巨的高等学校。各地各级的部分高校开展了广泛的“扩面型”试点,其中可归纳为包括中管高校在内且应用最广的合署模式和天津市属高校开创的颇具特色的独立模式,这也属于“指定型”试点并处于从“前试点阶段”向"试点阶段”过渡的进程中。基于此,有必要结合公法原理进一步分析派驻机构的组织逻辑,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反思。其法律地位可以用“间接国家机关”或“行政单位”加以界定,具有组织的从属性、法律能力的部分性,接着探讨其职权的范围界定,包括对事管辖权与对人管辖权,以及行权限度,即遵循民主原则、功能适当原则和比例原则,从而为实践的后续发展提供启示。《监察法》派驻条款的“差异化授权”以上改革试验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间。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8-29
摘要:纪检监察自主知识体系是源于中国历史与当代纪检监察实践所形成的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知集成。建构纪检监察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建构之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应加强原创性范畴、原创性判断、原创性理论研究;其建构之源,是中华优秀监察传统文化精髓,应从历史、政治、法治、体制的视角、提炼出具有深厚民族基因、文化根基的自主纪检监察法学知识;其建构之要,是中国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经验,应通过实践经验之提炼,揭示其蕴含的理论价值;其建构之本,是纪检监察制度规范及学理,应加强党内法规、纪检监察法律、政策规范等典型性文本的研究;其建构之责,是反腐败国际合作的理论回应,应深化国际法基础理论和机制创新、反腐败国际合作和追逃防逃追赃机制、跨境腐败治理和“廉洁之路”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8-22
摘要:纪检监察理论学科植根于全面从严治党和权力监督制约以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其逻辑体系在总体架构上体现为:纪检监察的理论之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权力监督理论、习近平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纪检监察的理论之要--全面从严治党之基本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之监察要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理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本理论。纪检监察的理论之源-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华民国与苏维埃监察制度、域外各国及地区监察制度、现代纪检监察制度。纪检监察的理论之本--精准把握纪检监察法律法规、高质效开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全面推动巡视巡察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腐败治理、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与腐败治理。在这一总体架构内,确定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内容,并按照内在逻辑铺陈展开,形成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知识生产是纪检监察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实践成果。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的知识生产迎来重大契机。数字技术不仅促发了文科范式的智能革命,而且推动了纪检监察工作模式的创新转型。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逻辑呈现技术驱动、理论奠基、素材供给三个维度,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机制具体表现为研究方法数字化推动理论知识聚变,纪监理念数字化推动制度知识更迭,工作方式数字化推动实践知识创新。数字时代纪检监察学知识生产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制度保障为基础、平台创新为支点、技术升级为手段,推动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纪检监察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其知识体系的生成蕴含着自主性和原创性的机理,并形成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纪检监察案例中承载着我国丰富的权力监督经验,对于提炼原理论,补强解释法律条文与指导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当下纪检监察案例学的构建,面临研究对象模糊,研究范式缺乏,成果转化受阻三个方面的困境。综合考虑案例生成、分析以及应用过程的一般性原理,形成纪检监察案例学的基本路径可以从科学的案例选择与整理,理论化的案例研究范式,实践导向的案例成果转化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构建。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法治督察作为生长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新的监督形态,肩负着更好地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的时代使命。然而作为督察制度在法治实践中逻辑的延续,法治督察的功能逐渐外溢,从法治政府建设领域迈向法治国家治理领域并与作为党的专门监督的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但尚存贯通协同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沟通不畅通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现实困境。因此,文章在功能性外溢视角下探索法治督察的发展逻辑,并提出结合法治督察功能外溢,通过建立健全贯通协同机制、明确贯通协同职责范围、强化业务协同和沟通培训、共享监督资源等方式,提升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贯通协同的监督效能。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而构建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回答好“育人三问”,从培育理念、支撑机制和应用市场三个层面入手。培育理念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应按照“德法兼修,古今相通,知行统一”三位一体的方式予以构建。支撑机制在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性地位,即不仅要设计科学的课程方案,以形成健全合理的教学架构,而且要采取有效的实践举措,以提高纪检监察人才的实务操作能力。应用市场是纪检监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最终归宿和落地闭环,可以为打造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纪检监察学科队伍、形成职业化的廉洁合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数字纪检监察是纪检监察工作顺应数字潮流的新型权力监督方式,相较于传统纪检监察而言具有提效、增质的特点。但实践中的数字纪检监察应用,面临着数据标准与治理难以协同、数字技术应用困难、法律法规与政策存在体系性漏洞、部门间信息流通沟通不畅等问题。应从数字法治的基本逻辑出发,探究数字纪检监察的理论内涵,解析数字纪检监察的底层逻辑,提取数字纪检监察在理论、技术、制度三个层面的优势。在技术与法治之间,寻找理性平衡和融通,从体制机制、技术应用、法律和政策协同等方面寻求可行的进路,夯实数字纪检监察的实践基础,增强数字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数字纪检监察的法治化重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国家试图通过推动监督体制改革来强化行政权力的合规性运行,进而降低基层治理场域中可能产生的治理风险。本文基于鄂东南S镇纪检监察机构的改革实践,分析了乡村监督体系进行自我重构的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依靠重点同步、过程同步、目标同步的方式完成了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再嵌入。进一步的考察表明,乡村监督体系的运行逻辑经历了从依附性嵌入到功能性嵌入的总体性变化。借助条块关系的重新调整,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得以通过具有总领性的问责权介入乡村治理事务的全过程,形成了制度纠偏和提升治理效能的绩效增量,最终改变了以往组织悬浮的合法性困境。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4-18
摘要:“打赢反腐败斗争”是当代中国治理腐败的基本政策和坚定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需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打赢反腐败斗争”策略的准确含义。就其提出的背景来看,“打赢反腐败斗争”是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选择,其目的在于以“打赢反腐败斗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驾护航。在规范认知上,有文字、体系、目的含义的解释,蕴含着“打赢反腐败斗争”策略的合理合力。为真正“打赢反腐败斗争”,应明确策略的效能和目标,构建各级党组织落实策略的规范体系,明确各级组织和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监察法》规定的三大职能之一的监督职能仍然是以检查权为核心的,但实践中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纪检监察系统采用的网络搜索、智能抓取、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技术措施,是行使监督职能中的检查权,还是行使调查权,存在法律属性上的模糊性。根据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技术调查措施的立法精神,各地智慧纪检监察系统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有使用的必要性,同时也要关注到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常态化监督领域采取技术措施开展监督,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明晰的界限,避免监督权过限导致监督与调查混同,无限扩大调查权。因此明晰哪些技术措施可以在监督权中使用,哪些技术措施只能在调查权中使用,以及它们各自使用的法律边界异常重要。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职能相近的党政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引发了党政机构的深层次变革。党政合署办公并未突破法治的基本框架和动摇现行的法律制度,合署后的党政机关亦并非新的国家机关或行政主体,只是一种具体的工作形式,不因合署办公而改变党政机关性质和地位。党政合署办公应坚持党务与政务相对分工的原则,党务应由党的机关依据党内法规并遵循党内程序作出党的决策,政务则应由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并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行政行为,从而形成党委决策、行政法律执行的实施机制。合署办公后的党政机关共同对外行为必须以行政机关的名义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应将其侵益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新时代完善党政合署办公体制,应加快组织立法并从制度上提供支撑和保障。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摘要:“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我国自主话语体系中的标识性概念,其原始框架建立在“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监督”和“地方执行委员会监督”之上,后历经“党的监督”、“党内监督”表达,2015年被作为一个整合概念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正式将这一概念上升为全党共识。在这一体系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回应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演化过程体现了渐进与突变相结合的特点,形成路径展现了不同监督类型从独立发展到联合发展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党内监督体系”展现出其独特职能——确保组织纪律与推动党的建设。基于党建国家的逻辑,“国家监督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深受党内监督的影响,这一体系将“党内监督体系”“国家监督体系”以及“社会监督”融为一体,其核心聚焦于加强党的领导,手段在于“体系化”。在这一体系中,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社会监督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互补性的监督网络。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内法规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化、法治化背景下,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作出明确部署。聚焦党政体制与纪法协同的互动逻辑,亟待探讨中国特色反腐败法治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基于“党的领导”与“法治国家”的双重维度,分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在反腐败实践中的功能互补与衔接机制,揭示当前纪法衔接不畅、权责边界模糊、监督效能不足等制度困境。通过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反腐败法治体系的框架:其一,强化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体系性耦合,完善纪法衔接的程序规范与实体标准;其二,优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监察权、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协同运行机制;其三,构建预防、惩治、监督、教育一体化的制度闭环,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研究强调需以法治思维统领反腐败制度创新,通过党政体制的结构化调适与纪法协同的精细化设计,实现政治逻辑与法治逻辑的有机统一,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会计之友》
摘要: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根源在于内部治理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关键在于内部监督体系的权威性不够和覆盖面不到位。高校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由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组成,四者虽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对象关联、内容相通、方法互补,共同承载高校管党治党的职责使命,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监督实践角度看,当前高校的各类监督在聚焦政治属性、推进协同机制、构建能力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立足大学治理的视角,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系统思维、监督机制、能力支撑等方面分析问题,通过目标、资源、关系、能力四个维度提出监督贯通协同的优化思路,用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