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具体实现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坚持“范式自觉”,明确高校思政课由传统教学范式向智能教学范式转变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方法逻辑与思维逻辑;高校思政课智能教学范式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规定目标样式与遵循,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凝聚共识与行动力;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创造的发展空间与开辟的发展方向,即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关系的变革构建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价值拓展教学目标,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要求升级教学程序,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创造智慧教学环境,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治理要求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把道理讲活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任务。这一命题源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生发于引领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迫切诉求,是讲深讲透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支撑,对提高思政课程的知识传播力、理论阐释力、思想引领力和价值涵育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遵循“信息—知识—价值”的层级拓展逻辑,其中注入鲜活信息是基础,灵活教授知识是关键,激活内在价值是根本。把高校思政课道理讲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发力,可引入多元主体、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借助数字技术演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具身认知的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已初步建立,全面提升了教研水平,实现了教师学习、教学和学术“三位一体”多元优势资源的系统化融合和协同式转化。集体备课依托集体智慧,在互联网时代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普及,网络云端集体备课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数字技术的引入为集体备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在多个层面取得了显著突破。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为教师提供了高效的协作环境,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库,促使教师加强数字素养,为集体备课提供了混合式的路径创新。数字赋能提升了备课效率与质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基于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把理论讲深,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的科学性中认同理论;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动中把理论讲透,让学生在真切体悟理论的生命力中信仰理论;在理论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相互作用中把理论讲活,让学生在认识理论的指导力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践行思政课传递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实践智慧、奋斗目标。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将Sora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可实现教学场域的智慧化、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教学过程的强交互和教学活动的灵活化,在提升思政课对“现实”呈现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完成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思践悟。但Sora背后潜藏的“技术的滥用”“主体的消失”“失位的迷茫”“说谎者红利”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应从政策端、学校端、师生端和技术端等层面进行正向规约,实现Sora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9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理论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深讲活讲透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和战略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厘清“融入什么”;依循大学生“认知一情感一意志一信仰”的心理认同路线,澄明“如何融入”,在此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环节、方式、方法等具体维度,增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活学活用,深化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思维认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9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实然”和“应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实然”“应然”的转化构成了教学改革的底层逻辑。在时代的诉求下、政策的引领下、技术的赋能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向“应然”方向不断演进,因此,需要抓住“实然”中主要矛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升课堂凝聚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丰富教学表达形式,提升课堂感染力;强化数字技术运用,提升课堂表现力,推动“实然”向“应然”迈进,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准则与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凝练和总结。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要依据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能动性与规律性相统一、开放性与共享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要以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管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等多维路径,推进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摘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坚持“同步推进”,核心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引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坚持“同步推进”的关键,是通过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各个环节,进一步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同步推进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强化支撑和系统集成,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学习环境是教学组织方式变革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政课学习环境智慧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运用学习者建模、学习分析、知识图谱、大数据、MR/AR/VR 等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不同学习场景,在聚合和重塑思政课学习环境原有要素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构成要素群,即复合资源、智能工具、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具身学习、智慧型教学,推动高校思政课学习环境朝着智慧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视角分析,高校思政课智慧学习环境的建构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旨归,构建起涵盖情境环境、信息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系统结构,以实现思政课学习环境的重塑和再造,从而为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6
摘要:贵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是“大思政课”视域下助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发挥新时代贵州精神资源的比较优势,要将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历史资源、载体资源、实践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确保思政课的学理性、厚重性、契时性和现实性。通过创新融入的方式,以新时代贵州精神理论提升思政课深度和高度、以新时代贵州精神蕴蓄盘活思政课教学特色内容、以新时代贵州精神活动丰富思政课教学创新载体、以新时代贵州精神场域打造思政课特色鲜活课堂,以新时代贵州精神成果发挥“思政课+专业课”育人功用,真正使思政课“活”起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理论建设》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新时代以来,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高校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和协同性显著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内容体系日益完备,党的创新理论获得广泛传播;高校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底气更足,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加深,高校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然而,高校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仍面临一定的话语权挑战、认同挑战和教学挑战。对此,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一体推进,在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增强理论自主、培育校园育人氛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等多方面综合发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高质量传播。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关系,在二者并不外显的主体间性下,实则隐含着相融相通、同频共进的逻辑关联。有鉴于此,在整体论视域下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层关联,可知二者在价值旨归上具有统一性,在需求与功能上具有契合性,在受众群体上具有重叠性。进言之,高校思政课赋能铸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善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相互融通、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应在理念共筑、目标共向、内容共融、方法共频等维度精准发力,激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在契合点,如此方能在二者的同频共进中达成“1+1>N”的育人实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5
摘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始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当前看来,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尤其需要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再思考、深挖掘、拓认知。首先,“讲道理”是避免高校思政课教学工具化、功利化、空泛化的科学保证;其次,只有讲深价值道理、讲透责任道理、讲活处世道理,才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核心目标;最后,只有确保论点论据的科学性,教学态度的真诚性、交往互动的合规范性和言语表达的可理解性,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引领力,真正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和推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凝心聚力具有重要价值。为此,要以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建设的责任使命、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为着力点,以开展政治导向教育、使命主题教育、理论宣传教育和行为塑造教育为主要内容,在价值引领、责任启迪、理论讲授和行为塑造中充分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效。就具体实践路径而言,可以通过强化统筹布局、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丰富实践教学等,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提升思政引领力在“六力”之中居于首位,建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支撑。建成教育强国高校要始终遵循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是思政引领力的核心,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培根铸魂的育人效用,筑牢思政引领力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首要地位。本研究采取有效的理论分析方法,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其内涵、要求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现状的研究,重点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突破,促进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的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杨志军,男,汉族,曾用笔名高梧、文途禹、杨志君、金晟,1955年5月出生于青海西宁,祖籍河南孟津,现居山东青岛。1970年 12 月应征入伍,1976年从部队复员后在《青海日报》担任记者,1977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供职于《青海日报》担任农牧记者、副刊编辑。1995年10月作为引进人才调到青岛出版社(即后来的青岛出版集团),负责创办《通俗文艺报》(后改名为《青岛财经日报》),担任编辑直到 2015年退休。杨志军长期致力于写作,迄今出版长篇小说 31 部,发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诗歌、评论、通讯、报告文学 100 余篇(部),长篇小说《藏獒》入选“新中国 70年 70部长篇小说典藏”,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入选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汇文艺奖 1988年“全国文学新人奖”、首届“澳门国际儿童文学奖”、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四届江西省文学艺术奖、青岛第一届及第二届“海鸥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中国好书”奖等多项荣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本优秀图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强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有助于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彰显,也有助于提高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鉴于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兼具积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学界同仁近年来主要结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教育路径、教育成效等四个大的学理维度展开了相关研究,既取得了可喜的学术进展,但也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学理反思空间。着眼于今后继续推动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以不断走向深入、取得更大突破之目标,学科视野的交叉延展、研究方法的多元互促研究体系建构的科学系统则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三个方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应然目标和实然效果之间长期难以消弭的巨大落差所构成的“特殊矛盾性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了明显的可拓性特征;而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则又规定了其跨学科性。在IDS 理论看来,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视角变换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性创新。因此,将鲜活的“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增添内容丰富性、教学趣味性,也有利于增加历史厚重感和学生获得感,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青年化的重要举措。然而,诸如生硬嵌入、半合移植,以及理念不够先进、边界不太清晰、内容时有重叠、途径比较单一、评价不尽科学等一系列问题表明,碎片化的改革难以达到有效对治。这给教育改革的战略—战术之间带来了无形的张力,同时也引发“德鲁克式”的经典追问,迫切要求从理念、内容、途径到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整合优化予以应答,以避免“融而不入”“入而不深”“深而不化”,从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两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集成性改革走深走实走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08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思想资源。将全会精神系统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把握其内在理据、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学生成长;坚持统筹推进、注重系统协同;运用历史思维、阐明深刻道理;坚持实事求是、讲好中国故事,为有效教学融入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原则。要遵循教学之道、创新融入之术、找准教学融入点、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