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区域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一度成为欧美中国学的两大时尚;“中国中心观”也曾作为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新思路兴起于海外中国研究界。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突破“区域研究”模式和反思“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呼声日高,越来越多的海外中国研究者不再将中国仅仅当成“东亚”文明的区域性代表,而将之视为全世界可资借鉴的资源。一些欧美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不再迷信学科交叉和专业整合,重新提出返回具体学科的内部,更能突出问题意识,将中国研究引向纵深。在质疑和超越“中国中心观”的基础上,欧美中国研究界正努力摆脱文明二元对立论,逐渐趋于成熟。因此,欧美中国学近三十年的转变历程说明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模式”越来越大的兴趣及他们对自身学术体系和话语模式之局限的反思,促进了欧美中国研究范式的不断更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 近年有三部英文版《中国文学史》先后被译为中文。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 年开始编辑“ 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凡300 种,从非洲历史到美国移民,从无政府主义到埃及神话,几乎无所不包。桑禀华(Sabina Knight)的《中国文学》亦于2012 年列入这套丛书出版。该书正文仅120 页,却已从先秦写到一位出生于1972 年的旅美女作家,确属very short。《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篇幅是其十倍以上,由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编上卷、孙康宜主编下卷,编排以时间为序,也是从古至今,词汇表甚至包括了“向钱看”“新新人类”之类。梅维恒(Victor H. 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出版于2001年,同样是洋洋大观;如果说海外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根本价值在于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那么这部著作的这一特点可能表现得最为鲜明。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最早接触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中国人是一些16世纪末以来在海外留学的天主教人士,其中有部分人到澳门、日本或菲律宾留学。最早的、信息比较多的去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广东香山人郑玛诺,他于1645年从澳门到欧洲,1668年回国,1673年在北京去世。本文首先简单描述郑玛诺以前的中国留学生,此后叙述郑玛诺神父的一生,即他从澳门到欧洲的长期旅程,他在意大利和葡萄牙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从葡萄牙经过印度回中国的路。郑玛诺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耶稣会神父。他在北京墓碑上的碑文是用拉丁语和汉语写的,为了解其生平提供了一些资料,而这个重要的文物于2018年6月在北京被重新发现。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现代戏剧之发生”的大叙事中,学界通常聚焦于由“春柳社”所开启的受日本“新派剧”和“新剧”的影响路径,而较少关注在此之前由西方侨民从殖民母国直接传入的西洋戏剧。此外,学界过往对于西方在华侨民演剧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基本上聚焦于鸦片战争之后发生于上海、广州等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西方侨民演剧活动。但近年来挖掘的新史料则佐证,在鸦片战争之前以英属东印度公司为主体的居澳西侨就已经开展了丰富的演剧活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以英美侨民为主体的西方侨民则把演剧活动和所表演的西方近代戏剧带入这些地方。这为西方近代戏剧在中国的引入和接受奠定了基础,并为其后中国近代戏剧的发生开辟了道路,成为晚清之际中国引入西方近代戏剧进行传统戏剧革新的先导。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 世纪 50—60 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经典剧作多次被香港左派影人改 编为影片。为了摆脱舞台化的束缚,创作者利用电影化的手段突破话剧时空的局限,将舞台空间拓展到现实 中的社会环境,并对剧作的时间线进行重组。在改编曹禺剧作的过程中,粤语电影工作者将戏剧观念与粤语 片的传统及香港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语片的美学风格,集中体现在对镜头、景别及 场面调度的处理上。同时,为了因应战后香港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创作者对曹禺剧作的主题、思想内涵、 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出种种调整和改写。曹禺剧作的跨地域传播及跨媒介再现,体现了五四精神与战后香港电 影工业的复杂关系,显示出文化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远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杖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木—竹—藤三种制杖材料出现的时间次序与森林开发史同步。中唐时期,南诏特产赤藤杖随着使团朝贡传入中原,成为文士之间互相赠送的风雅礼物。韩愈《赤藤杖歌》和白居易《蛮子朝》中出现的赤藤杖,是元和四年春天唐朝廷南诏事务的记录与书写,赤藤杖亦因此成为后世文学中“唐宋风雅”的象征。明清时期,由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恶化,赤藤杖从地域特产转化为地域文化记忆。赤藤杖的出现与消失,与南方天然森林开发与退化的历史进程同步调。藤杖一类日常活动用具的出现、流行与消失,不仅反映了文学审美、文化交流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散文回归,杨绛、季羡林、金克木、蓝英年一时灵思各表,中断多年的书写传统得以延续。或是个体经验咀嚼,或为人生哲学体悟,也有杂学杂识流露,以及历史的重写。学者散文中的个性精神与追问意识,拓展了审美空间,转识为趣中,心性与智性暗化在词语世界。不同知识背景里的诗意各异,杨绛偏于冷,季羡林略显热,金克木亦冷亦热,蓝英年冷中带热。他们的带有历史感的文本,以及承担意识,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品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唐璜故事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世人关注。相应地,唐璜形象也早已超越了某一特定语境而成为人类审视自身生命欲望、行为动机和心灵诉求的集体无意识。唐璜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原型,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神话与传说,作为人类意志的象征,他始终扎根于尘世并持续沉浸在刹那的生命感受和审美想象中。如今,唐璜已在不同的国别文学中生成了大量变体,如西班牙版“被迫忏悔的唐璜”、意大利版“喜剧版唐璜”、法国的“唐璜热”现象、英语界的“拜伦式唐璜”、德语界的“理想者唐璜”以及俄国版“亦正亦邪的唐璜”,等等。唐璜将持续游走在民间传说、历史现实和文学虚构之间,而他越难为文学和文化的渔网所捕获和定型,就越具有非凡的神话色彩、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上博简《孔子诗论》面世20余年来,文本整理、简文释读等基础研究已趋成熟,但最重要的“诗学”研究却尚处于“零散诗学”阶段。未来研究分组解评《诗经》作品层级,应单篇、组内、组外“三重对研”发掘孔子解评语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情”“礼”“德”三层批评理念。归纳概括“四诗”内容性质和风格特征层级,应系统探讨孔子诗学的批判性思维、“观俗说”“敛材说”“抒怨说”“苦难说”“衰败说”“少德说”“怨王说”“忧患说”及“缘情说”源头等有机联系。揭示文艺本质层级,应系统探讨“诗亡隐志说”的“历时性”贡献、“乐亡隐情说”“文亡隐意说”的首创价值、“三大内容层级”“三大学说”与孔子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重大诗学史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河间歌诗及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前中期研究中,本团队对河间歌诗进行了文献考证、理论学习和实地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后期阶段将具体从口头文学对河间歌诗文化记忆建构的作用、河间歌诗现在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法、以及对其他“非遗”的借鉴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河间歌诗及同类“非遗”的现实困境,试图回答“如何破解传承难题、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问题。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波考克的 《马基雅维利时刻》第三章是该书最为核心的理论章节,在这里,波考克试图披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外衣来证明他自己的 “公民共和主义”政治观。通过析读波考克的论述,本文揭示出,波考克的思想史研究绝非要如实复原或 “记录”过去的思想,而是要致力于打造具有现实意义的激进民主政治主张。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晚近的 “全球史”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似乎欧洲文明内部争夺世界支配权的血腥厮杀已经决出胜负,自由主义政治人所憧憬的全球化“世界公民”社会时代即将来临。即便没有来临,施米特的 《大地的法》所开创的 “全球史”研究仍然以国家为本位,同时又超逾了 “欧洲中心主义”,其学理依据反倒是: 大国间的厮杀并没有终结,不过是越出欧洲范围扩展到全球而已。当面对问题意识明显不同的两种 “全球史”概念时,选择与以人类社会生活为本位的 “全球史”接轨便意味着,我们相信 “世界公民”社会的全球化时代真的会来临。如果情形并非如此,如果 18 世纪以来迄今不衰的 “世界公民”社会理念也许是一种乌托邦,如果国家间的厮杀依然频繁而且惨烈,那么,我们的史学研究和教学致力于给年青一代灌输自由民主的 “世界公民”意识,其结果便是让我们的后代忘记自己脚下的土地仍然置身于以国家为本位的全球化冲突的世界历史时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4-07-23
摘要:«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著作,是晚唐五代白话文献的典型代表。根据谓语动词的语义特 点,«祖堂集»的双宾句分为动作类(给予类、取得类)和言语类(问告类、称呼类)。其特点主要有:在形式上,双宾 句中介词“于”逐步脱落ꎻ在语义上,问告类数量最多而给予类较少。在成分的使用上,双宾语更为明晰,且带有禅宗 色彩,双宾结构的句法功能更为多样。 «祖堂集»处于汉语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折时期,其双宾句在汉语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为:文言双宾句式微,白话双宾句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白话文献双宾句式的新篇章。双宾语 的语义更为具体,间接宾语趋简而直接宾语趋繁,这为现代汉语双宾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堂集»中双宾句与几 个介宾结构并存共现,表明中古汉语的句式表达开始丰富多样,这为现代汉语的句法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