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族分离主义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以“聚居型多民族国家”为核心概念,以有无传统聚居地、人口聚居规模、聚居区对外经济依存度、有无民族语言和文学及宗教、聚居民族是否跨界、国家结构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聚居民族历史上是否曾独立建国、与国内其他民族的关系是否有历史包袱、聚居民族形成于兼并还是迁徙等等为参数建构一组分析工具,能够为解读民族分离主义提供一种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有可能更清晰地认识诸如苏东剧变的后果,亦可用于分析与苏联东欧国家具有相同或相似民族结构和民族分布状况的国家。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我国,黄河具有超越自然属性凝聚民族精神的符号意义,黄河的象征性文化意涵是从近代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结构性震荡,“民族”“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国家”等概念被提出与传播,“黄河”在此背景下登上文化舞台,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等象征意义。近代学堂乐歌中首次将黄河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由杨度作词的«黄河»奠定了现代黄河形象的基础,曾志忞将其谱曲收录于«教育唱歌集»,«黄河»也随着学堂乐歌、梁启超«新民丛报»的传颂与推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黄河的文化意义不断得到书写与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创作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众多的黄河主题歌曲创作赋予了“黄河”系列现代象征性内涵:从抗战初期河患形象中所展现的民哀,到怒吼形象中体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再到黄河形象中承载的军民鱼水情,黄河成为了一种话语符号,具有传递思想、形塑意义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语权力,塑造着人民的共同意识。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歌曲凭借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时代话语的塑造下建构了群体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等现代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类: 政治学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的全球化发展既有时间趋势上的“东升西降”“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并存,也有地理空间上的多主体与多中心的竞争,展现日益复杂的图景。这种态势不仅对民族国家构成挑战,还深刻影响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随着超国家、跨国家和次国家政治集团、经济组织、文化团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涌现,非国家行为主体也成为与国家争夺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社会个体除被国家赋予的国民身份之外,还被超国家、跨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主体赋予其他诸多身份。由此,个体身份认同出现从国家向超国家、跨国家、次国家等行为主体迁移扩散的趋势。为重塑社会个体的国家认同,民族国家需要进行全面自我审视调整,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主体性建设,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巩固国家认同基础,以便在复杂全球化场景中保持自身对社会个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其原因之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统一”与“多民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在自觉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实际上,共同性和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说“统一”决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共同性,那么“多民族”则生成了各民族之间语言、习俗、礼仪、服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因多民族而生成的差异性所反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既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和生成了共同性和差异性,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球体系中的现代国家,处于国际体系和国内社会的临界点上。国家自主性意味着国家在国际体系中能够根据国家间关系的需要自主行动,而在国内层面能够独立于多元社会群体进行自我决策。现代国家构建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构建的统一。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保障。在东南亚区域内,通过新加坡与菲律宾成对相异个案的比较研究,可以突显出国家自主性与现代国家构建两个层面的关联。具有较强自主性的新加坡有效地推进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进程。反之,自主性较弱甚或缺失的菲律宾,则在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构建中举步艰难。发展中国家是否拥有适当的国家自主性,直接决定着现代国家构建与治理的成败。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1939年2月,《益世报·边疆周刊》刊出顾颉刚的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一场关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界大讨论。历史学家顾颌刚与年轻的社会学学者费孝通之间的文章论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焦点。结合相关人物的文集、信件、日记等材料,再回顾这场论辩,发现他们之间关于民族问题的异见反映了民国时期学人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设想,而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学者对民族国家理论的认识与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来谈民族问题,但顾颉刚更关注趋同的一面,而费孝通更关注存异的一面。其时,受战争局势所迫,学术的讨论不得不受政治干预而平息。近五十年后,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改了自己年轻时的意见,而对顾颉刚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多有借鉴,这似乎可视作1939年那场论辩的一段余音。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卢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在民族思想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卢梭是首位赋予全体人民以民族特性的思想家。以能体现公意的法律为基础构建现代国家民族,并将法律的精神融入一个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之中,是卢梭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卢梭不是要摧毁原来的民族,也不是要无条件地保留自在的民族,而是要在尊重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能够体现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对其加以改造。根据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将一个个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族群提升为现代化的国家民族,能从整体上增强一个国家的力量,从而防止外来侵略,同时也可以避免国际秩序的无政府状态。这一理论设想在近代以来世界各地民族完成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7-1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满足皇室、军队等的畜力及畜产品需求,清政府在察哈尔水草丰饶之地设有许多官营牧厂,如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太仆寺左翼牧厂、太仆寺右翼牧厂、庆丰司牛羊群牧厂等。为运转如此庞大规模的牧厂,各牧厂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蒙古牧丁,承担牧放和调驯牲畜的工作,且大部分皆征用自察哈尔八旗。清政府利用察哈尔蒙古人谙习游牧之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使“内地无养马之烦”。察哈尔官营牧厂作为位于清朝北部边疆的官营牧厂,为清廷皇室提供了大量牲畜,并在清朝历次反侵略、反分裂战争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捍卫着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鲁迅在中国传统小说基础上引入西方维度,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为之后写出全新现代体式的小说做出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准备。公务生活也对鲁迅文学活动产生了隐性的积极影响。鲁迅在其文学写作中有大量集中的公务生活的体现,有的是直面公务,有的是影绰背景,有的是夸张变形。在城市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公务鲁迅”面对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是新旧制度的结合体,由城市培养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必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公务经验也促进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思想转型。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8-02
摘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于晚清王朝遭受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的强烈冲击的历史情境之中。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概念。此后,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想象的民族主义意识贯穿了近现代中国从政治观念、政治人、政治组织到政治制度的民族国家建构历程。换言之,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可以划分为民族主义的观念化、民族主义的组织化和民族主义的制度化三个递进式强化的历史阶段。在以“中华民族”为共同想象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强烈催化下,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从民族主义(者)的兴起、民族政党的崛起到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历程可以概括为:始于中华民族主义(者)的兴起、成于民族革命政党的崛起,定于“政党—国家”的确立。这一历程可以高度概括为“民族主义(者)通过政党缔造国家”。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1958-1960年期间,身处西南重庆的牛文和李焕民在祖国边疆的广阔天地中深扎民族沃土,探索出一条“由情入理”的描绘藏区社会风貌的叙事路径。他们通过藏区之行的见闻与记忆来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记录、挖掘、提炼、再现了一个包含抒情性、纪念性和想象性的情动瞬间,既拓展了版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也生成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所共感、共享的边疆视觉与“民族-国家”的图史想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中国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在国族认同方面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粹与精神自觉,也是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的关键推力。因此,对中国精神进行探讨既不能停留在知识性地昭示其文化特性及外在成因,也不能一般化地论述精神提振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团结的功用及意义,而应当深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精神生活的客观事实,阐明民族性与时代性交织下的精神内涵生成过程,剖析作为社会规范共识的中国精神的要素构成,最后借助结构功能主义尝试廓清中国精神再生产的内在机理。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1958-1960年期间,身处西南重庆的牛文和李焕民在祖国边疆的广阔天地中深扎民族沃土,探索出一条“由情入理”的描绘藏区社会风貌的叙事路径。他们通过藏区之行的见闻与记忆来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记录、挖掘、提炼、再现了一个包含抒情性、纪念性和想象性的情动瞬间,既拓展了版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也生成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所共感、共享的边疆视觉与“民族-国家”的图史想象。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一一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是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学术自觉的重要体现。本书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历史叙事体系以及世界历史意义,系统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的最新成就。该书基于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了政治性、学术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的编撰范式。同时,该书立足本土、正本清源,积极回应和纠正错误民族史观,对超越西方民族国家叙事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书中某些时间界限的表述尚需进一步精确化,“涵化”“华化”“族群”等核心概念的运用亦需审慎考量。此外,书中一些注释格式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统一。显然,这对该书后续修订和完善有所裨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3-19
摘要:蒙藏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主管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蒙藏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事务机构或边政机构,也不是单纯的中央行政主管机关,其施政对象为蒙藏地区,其制度使命是:在训政体制下革兴蒙藏地方行政,扶植蒙藏民族自决自治,实现三民主义的国家建设目标;而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中央层面针对蒙藏各项行政革兴计划发挥决策设计、组织协调的作用,二是代表中央政府指导、监督乃至直接举办蒙藏地方行政。然而,一方面由于国民政府缺乏有效的民族政策,蒙藏委员会的机构地位和职能要求不匹配,对其他中央职能机构缺乏约束力,其决策协调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由于蒙藏地方行政制度的特殊性,中央权威对地方控制的乏力,导致改革职能无法有效贯彻。由此导致国民政府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改革一举解决蒙藏问题和推进国家建设的目标未能实现。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对历史社会学这一学科存在一些常见的理解上的误区。文章旨在说明,历史社会学不只研究久远的过去,不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手材料基础之上,其目的不是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的分支。历史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意识围绕着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后果展开; 而将历史学的时间序列叙事和社会学的结构/机制叙事进行结合从而获得更为优化的经验叙事方法则是历史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叙事,既是政治浪潮,又是文化浪潮。滕固是现代美术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美术史分期、风格学转化、士大夫画发展三个层面,叙述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他是从美术史理论层面,探寻民族—国家叙事的先驱者。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指出滕固对中国美术史作了三种分期,前两种政治性表达强烈,概念的使用时见生硬,第三种对古代艺术风格进行全程描述,婉转揭示中国风格有独立、发展、圆满等阶段,这种温和叙事在其后的著述中被延续。其次,通过概念的分析与比较,可知滕固最早引入欧洲的风格学,将之看作新史学和齐平欧洲的学术方法。他将国家形象、民族风格、写实发展、对外开放观念融入其中,转化了沃尔夫林的视觉形式分析。其所作唐宋绘画史和整理国故追求的客观性比较接近,但未脱离形式分析的某些规范。其风格学兼顾中国的文献学传统,处在中西范式之间、学术与政治之间。再次,滕固将士大夫分成“高蹈型式”“馆阁型式”,肯定士大夫画理论,归纳士大夫画有四个阶梯,承认士大夫乃民族文化的曾经参与者。他兼及南北宗理论、风格学、社会学,并没有将士大夫画上升到政治批判。他从写实递进和社会学层面分析唐宋绘画,指出唐宋山水画是士大夫对自然的征服史,是士大夫的社会发展史。士大夫及其绘画,由此成为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见证。滕固不将历史与现实混同,对历史和士大夫有同情式理解,其民族—国家叙事甚显文化自觉。他没有用政治规划学术,没有激进地反传统,同时也较好地借鉴了欧洲的风格学研究,将之与中国的当前文化与学术构建相联系。滕固的学术经历及其转向,见证了一个五四青年从政治呼喊走向学术考量的转变,见证了文化层面的民族—国家叙事具有更长久的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第一、二波全球化是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第三波全球化,则是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进而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体系建构的全球化。全球化变局下,奈格里式集资本、技术与网络三位一体的“帝国”观日渐式微。主权民族国家的复兴,尤其是美国的帝国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紧张。面对全球化变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并赓续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基础,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