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红色档案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理论,对《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阐释了不同模态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呈现语篇的整体意义的过程,并从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红色档案叙事开发的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摘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语言能力作为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对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融合话语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系统解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多维表征及其生成机制。数据显示研究对象呈现显著的能力特征分化:在语言规范维度呈现基础达标与层次性缺失的张力结构;信息处理层面突显叙事性文本的路径依赖特征;交际实践中存在情感驱动主导而策略性建构不足的倾向性;文化认知维度则表现为表层感知与深度审美的严重失衡。通过话语分析视角透视发现,语言资源分配的阶层区隔、交际场域互动惯习的工具性倾向和具身体验断裂,以及教育过程中语言训练的系统性缺失,三者形成结构性制约框架。高职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应建构产教融合的场景化语用实训体系,开发职业导向的多元语言示范模态,创新具身认知驱动的沉浸式学习环境等,为新时代职业院校语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档案管理话语、国家政策话语、多元学科话语分别是档案治理话语的基础性、指导性、启示性建构要素。不 同话语通过话语筛选限定变化可能、明确互文建构表征、话语隐性互文影响内核,从而搭建起话语建构过程。档案治理 话语的实践向度嬗变规律为建构自身获取场域准入身份,确定话语定位助力持续发展,建构独特身份谋求个性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智库理论与实践》
摘要:[目的/意义]准确研究美英智库对中欧班列的形象建构,有助于分析研判美西方对中欧班列建设的舆论走向和战略决策,对中欧班列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取10所美英智库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美英智库对中欧班列的形象建构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战略诉求。[结果/结论]文本描写层面,美英智库均肯定中欧班列在亚欧互联互通、商贸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美国智库关注中欧班列的战略竞争作用,塑造出经济互联互通、霸权野心显著的班列形象;英国智库视其为长期愿景,塑造出商贸价值高但仍需警惕的班列形象。话语实践方面,信息来源的选择反映出智库的研究特点和战略考量,美国智库侧重政府和国际视角,英国智库则更重视学术和专业领域。社会实践层面,美英智库的话语生成受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建议中国智库从以人才为核心,优化平台布局,依托高质量成果,创新叙事策略等四个方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隐喻表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深刻反映人类思维方式的创造性,也在网络流行语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沟通介质。通过立足于隐喻表达的理论框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异同,深入探讨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机制,并思考隐喻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丰富案例,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以隐喻为切入口进行系统性分析,全面阐述了隐喻表达的多维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近年来,基于多模态视角的话语分析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很少应用于科普视频的分析。研究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与多模态语篇框架,以科普视频《水视频》为分析对象,探究了该视频中多种模态的使用以及不同模态的协同作用。阐释科普语篇作为文化语境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对语篇的情景语境产生客观性、信息性、具象性等潜在要求。研究发现科普视频语篇中视觉与听觉模态的互补关系使得意义的表达更加清晰,且视频的制作受文化语境与情境语境的双重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是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学术自觉的重要体现。本书聚焦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历史叙事体系以及世界历史意义,系统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生产的最新成就。该书基于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了政治性、学术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的编撰范式。同时,该书立足本土、正本清源,积极回应和纠正错误民族史观,对超越西方民族国家叙事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书中某些时间界限的表述尚需进一步精确化,“涵化”“华化”“族群”等核心概念的运用亦需审慎考量。此外,书中一些注释格式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统一。显然,这对该书后续修订和完善有所裨益。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符号的载体,是理解、感知国家形象的物质空间和传播国家文化的主阵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作为故宫藏品《千里江山图》的跨媒介呈现作品,体现出故宫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传播策略。研究以YouTube平台《只此青绿》为个案,借助SnowNLP分析海外用户情感,通过LDA聚焦用户讨论主题,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的经验启示。研究发现:(1)海外用户对《只此青绿》的积极情感倾向高达82.75%,具备作为优秀出海范例的分析价值。(2)主题聚类的内在关联,构建出“感知-想象-认同-情感”的文化传播通路,其中模态感知作为触发点与文化传播的起点,为文化海外传播带来基础性的思考。(3)多模态话语与情感的天然勾连为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微观叙事”“感官参与”“情感卷入”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多模态话语作为故宫文化成功出海的关键,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提供可借鉴的文化传播路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9-19
摘要:模糊限制语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它在外交发言人话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旨在对比中国和美国两国外交发言人在其应答话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并且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展现其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结果表明,中美外交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总体上相当,但在其不同细分类别上有所差异。这体现在美方更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简称变动型),尤其是程度变动型;而中方更频繁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简称缓和型),尤其是间接缓和型。结合案例,中美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别反映了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思想和国家立场层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中方发言人使用的间接缓和型高出美方两倍并且直接缓和型中的前二高频词都是集体性身份做主语,而美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则凸显在其发言人较少使用间接缓和型而最高频地使用“I think”等体现个体平等性的直接缓和型;“我们希望”“中方支持”等高频词展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等的外交思想,而美方发言人则常借助“I think”等缓和型隐含表达美国的人权外交和维护美国领导地位;程度变动型更多用来维护国家立场,我们发现,在同一主题事件上对其的不同使用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两国国家立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07-23
摘要:模糊限制语普遍存在于交际中,它在外交发言人话语交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料库方法统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中国和美国两国外交发言人在其应答话语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异同,并且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展现其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结果表明,中美外交发言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总体上相当,但在其不同细分类别上有所差异。这体现在美方发言人更频繁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尤其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中方发言人更频繁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尤其是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国和美国发言人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差别反映了两个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思想和国家立场层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差别。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摘要: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前所未有”,以此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中国以新的面貌步入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舞台,“中国模式”作为冷战结束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部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显现。然而,我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仍然遇到不少挑战。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话语权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们对我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限制,中国应当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追求繁荣发展。因此加强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如非洲法语国家和拉美西语国家的交往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关键词筛选并获取非洲法语国家以及拉美西语国家本地媒体文本,并以此建立语料库,同时整体了解区域国别背景下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建构现状。其次通过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建构、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媒体在文本和话语实践中建构的中国形象以及建构方式。再通过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调查方式,研究非洲以及拉美地区的媒体对读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并总结目前中国形象在第三世界国家构建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借助马莱茨克传播理论和模式探讨其视域下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形象构建的方式提供可行性建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和建构“强大的中国”形象提供可行、发展性的建议和参考。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用户研究在医疗设备交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语言在人机交互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利用语言学知识优化医疗设备的交互设计,使其更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