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数字时代下,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转换生产方式和升级劳动力结构的新动力。本文基于2013—2022年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劳动力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不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劳动力结构升级,而且没有产生就业挤出效应,考虑内生性、替换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2)工程师红利在数字化转型促进劳动力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正向的调节效应,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3)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结构升级的影响因行业、区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10-12
摘要:[目的/意义]本研究以科研人员学术阅读工具转移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科研人员学术阅读工具从传统阅读工具到智能工具使用转移行为过程,揭示转移行为形成机理,以期为提升AI智能阅读平台服务质量、优化科研人员使用体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推拉锚理论模型构建科研人员学术阅读工具转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28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推力因素中感知效率不满意度、服务质量不满意度、感知不方便性和拉力因素中的便利性、个性化正向影响科研人员转移行为,锚定因素的习惯和感知隐私风险负向影响科研人员转移行为。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我国民生物资价格法律制度规定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价格直接干预措施、价格间接监管措施、价格整体调控措施。我国的民生物资价格干预措施存在的缺陷:价格直接干预措施对于稳定民生物价的功能有限、手段迟滞;价格间接监管措施在实践中存在权力扩张干预的倾向,其合法性边界较为模糊;价格整体调控措施存在以“管”代“调”的倾向,具有导致“政府失灵”的潜在风险。未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法治重构:通过健全程序控制,强化价格干预措施的制衡程序;明晰价格干预边界,对价格监管措施的要件与边界的合法性进行审视;重视市场供需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集中定价的范围和使用进行限制,完善相关法律对于市场化调节的规定。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4-06-24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商君书》提出了理想政治统治的法家模式,其中包含一套相对完整的古典法治论:以圣王为起点,导向君主集权制的圣王法治。在“君—官—民”三方法治结构中,法既治民又治官,也抑制君主私人意志。商鞅法治论以最低限度的道德为底线,反对礼治、德治,但并不反对德性之治。商鞅贵势审数,以重刑主义、连坐思维、奖励告奸等措施严密法制,以信赏必罚树立公信,试图以强势的可操控性实现无为之治。商鞅法治论未能从根本上实现君主无为的制度化,也就无法从制度上保证法治的可持续性。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在“双碳”目标引领的低碳经济转型背景下,碳市场与煤炭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价格关系对于优化碳市场建设至关重要。聚焦煤炭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的动态相依性及风险溢出效应,采用DCC-GARCH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相依性,并运用GARCH-BEKK模型和Wald检验来探究风险溢出效应的方向和特点。煤炭期货价格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之间存在动态相依性,呈现出周期性特征,并在不同碳市场之间表现出差异;煤炭期货价格与北京、广东、湖北、深圳碳市场价格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且煤炭期货市场对碳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是“两个结合”的历史生成,也是面向当下数智时代技术发展的现实生成。数智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面对数智时代的文化境遇,规范、克服、运用数智技术过程中生成的文化形态。数智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数智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境遇症候具有真伪融合、数智焦虑和灵韵缺乏的表现。通过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规范数智技术的有序使用以及在推进数智时代的双重任务中应对数智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境遇症候。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智能时代需要培养具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亟需构建与智能时代相适应并能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人机协同教学是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风向,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基于学生自我导向、创造驱动学习、共同体协同促进等原则,构建面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并通过准实验研究开展教学实践,以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课堂参与。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摘要:[目的/意义]本研究以科研人员学术阅读工具转移行为为研究对象,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科研人员学术阅读工具从传统阅读工具到智能工具使用转移行为过程,揭示转移行为形成机理,以期为提升AI智能阅读平台服务质量、优化科研人员使用体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推拉锚理论模型构建科研人员学术阅读工具转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284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推力因素中感知效率不满意度、服务质量不满意度、感知不方便性和拉力因素中的便利性、个性化正向影响科研人员转移行为,锚定因素的习惯和感知隐私风险负向影响科研人员转移行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形式批评学派对经学文本的语言细读和文类分析,与形式主义美学和新批评派相呼应,其审美 论立场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之于我国古典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古典经学阐释传统下, 基于文本的可靠性和文类的稳定性,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阐发和穷究文本形式审美观念之发生与发展, 以及文本与历史生活背景的复杂互动关系,正是此种形式批评视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同理,新世纪以 来欧美学界以新形式主义观念为代表,其呼吁“审美论回归”的理论主张,对于反思我国古典文论的当代阐释过程中所存之弊端亦不无裨益。实际上,以诗文评点和诗文格法著作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传统,本即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古代文学的理论”。其重在“标举章法句法”、“就诗论诗”,正是一种以文本 细读为中心的形式批评实践传统。此种形式批评知识范式与言说传统,与古代道德批评和历史批评的强 势相比,实是一种内在和基础性的话语资源,对古代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阐释有效性和贴切的教学实用性。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幼儿园教师置身于自然情境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成为看到儿童潜能的重要途径。然而关于儿童的理 论之知越来越丰富,而“看不见儿童”的实践问题却愈加凸显。当前幼儿教师观察多处于程式化、去情境化、单向度 的现实困境中,儿童的自由生命被规训、关系脉络被剥离、内在需求被掩饰。从逻辑起点来看,幼儿教师观察具有 鲜明的实践属性,其源于意义探寻,具有文化性格,形于双向建构。回归儿童的幼儿教师观察应该从判断鉴别转向 适宜性实践,从被动执行转向合作探究,从逻辑证明转为具象叙事。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8
摘要:从技术现象学“人一技术一世界”出发,斯蒂格勒将技术视作代具及记忆术,由此,市域产教联合体构成了一个高技能人才学习成长的世界。辨析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学习的本质,通过电影、文字、图像、音乐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背景下,高技能人才需要在“学习、工作、科研”等多场域中提高产学研等多重学习能力。从原初滞留、第二滞留、第三滞留的三个维度出发,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学习的理论学习、数智素养、现场技能与文化知识四个维度,基于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分别生成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中的高技能人才技术学习框架。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中高技能人才技术学习框架构建的机遇及价值。基于此,构建智能时代市域产教联合体中高技能人才技术学习的路径,一是构建“教师一学生一智能技术”的学习关系与目标,二是打造基于记忆术的产学研一体化学习环境与机制;三是形成面向高技能人才技术学习的办学组织与第三滞留资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艺术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主观心灵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表现就是艺术的要务之一。表现论的难题体现在情感是位于个体难以描摹和揣测的幽暗领域,而艺术品是存在于公共领域可感知的物质客体,两者在本体论上不可通约。现代表现论认为,艺术家感受到了某种东西,因此他要创作艺术品去表现他的情感,这种情感最终借助艺术媒介传达给了读者。但是,艺术表现不同于日常表现,艺术的情感表达也不同于情感激发,以现代艺术为参照,传统表现论在艺术家的情感与作品、作品与欣赏者的情感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疑问。切断了表现与艺术家和读者的关联,艺术品的表现性就在作品本身。艺术表现基于艺术媒介与某种情感关联的客观化;作品的表现性依赖于作品的媒介特质和艺术惯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互市作为古代中原王朝和周边政权之间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既有其以物易物的经济性一面,也有维系双方关系的政治性一面。互市的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在发生纠纷时,双方的态度会随战略局势和自身政治需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王言材料记载的发生于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的唐与突厥互市纠纷中,唐朝先是因突厥可汗新立而予以特例优惠并申明自身底线,后因突厥东征归附唐朝的东北两蕃而滞留其使者、马匹,最终因东西两线的边境危机选择答应突厥的请求以维系双方关系,这些都反映了战略局势变化对唐代互市活动的影响。但即使在其他战线有过摩擦,唐与突厥在形式上仍试图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元朝的天命及正统,同时也持夷夏之辨,在此基础上论证明朝的天命与正统。其正统论顺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意义深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罗献修是中国近代著名儒家学者,曾任京师大学堂渊北京大学冤、中山大学经学教授,著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荀子讲义》等。其《荀子讲义》认为,荀子言“性恶”或系误会,孟荀并非截然相对。其主要观点有四:1.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子之力为多;2.人或误会荀子性恶缘于见“伪”不明;3.孟荀之学殊途同归,当会其通;4.荀子深于礼,其学说、治法皆以礼为本。罗献修是民国时期会通孟荀的典型代表,其会通思路与治学方法可为当下统合孟荀提供有益参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18—19 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 17 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持相对宽泛化的“黄金家族正统”史观,且这两种史观与佛教王权观,又均明显弱化。与史观紧密相关的文本主题、叙事、体裁、题材等,赓续编年史的同时也有相应变动,其对清朝的正统性则明确予以肯定。其历史书写及变动也反映了蒙古人的国家认同持续增强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入发展。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人工智能(AI)正在失去控制。全球许多人工智能专家强调高度关注所谓“价值对齐问题”,从广义上可以将这一问题理解为人工智能在开发行动符合人类价值观和目标上所面临的挑战。有一种说法是,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在摆脱人类的控制,并且可能很快就会以一种不再受人类目的指导的方式运行。这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人工智能失控论”,我们借鉴政治理论、社会技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互补性见解,批评所谓人工智能拟人化和自主性,以及人工智能不可控的神话。问题不在于人类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控制,而在于只有少数强大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政治上不民主的决策过程控制着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传播。因此,我们重构了价值对齐论,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政治参与。我们探讨了现有的人工智能政治体系,并思考了公民如何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或从一开始就阻止其发展的其他政治表达方式。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竹取物语》 作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鼻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 在有关阴阳五行思想对其影响的研究中,日本学者提出了卦象说、五材说,而中国学者几乎尚未涉及相关 研究。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首先指出《 竹取物语》 是在平安时代阴阳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成书的,然后阐述 并提出主人公辉月姬的出生、化身和人物关系所体现的阴阳五行思想,同时在日本学界提出的五个求婚 故事的“ 五材说” 的基础上,提出“ 五德说” 。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 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 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仍有商榷的余地。 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 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 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中, 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探索连接天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脚步构成了天人合一系统, 而探索连接神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踪迹则造就了神人合一系统。 前者以早期易道观为主流, 后者以早期天命观为代表。 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仰韶文化层、 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新石器时代古墓等各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表明, 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因此, 发轫于远古的人道观、 天道观和神道观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而宗教仅居其一。 至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 则成为中国哲学范式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