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法律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方式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治理是法律的治理。高度情感化的治理方式,行政机构行为的优先性以及基层集中化运作的权力方式共同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现有结构。法律缺乏合适的乡村治理介入路径。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建设突破口,其一方面通过构造中介体系,促进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增强国家的治理效能。为此,公共法律服务需要融入乡村治理。融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政府凭借自身优渥资源,主导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帮助其快速成型;二是借助现有的治理结构,动员地方能人、专业人士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三是进入常态化运作之后,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的主导权交予市场,政府从建设者转变成监督者和采购者。

  • 论科技革命视野下法律职业的独立性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25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法律职业的独立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革命既为法律职业带来了积极的技术赋能,也带来了判断力弱化等负面效应。通过回顾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历次科技革命对法律职业的影响可以窥探到科技革命如何改变法律职业的组织、执行和判断方式。法律职业并非一个静态概念,而是在技术演变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职业的核心特征——独立性,需要在当代重新审视,并在技术和伦理的双重维度下,进行适当的保护和调适。

  • 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理念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部署。立法理念具有统御性的作用,立法之前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法的立法理念尤为重要。运用法律社会学的方法,将民族团结进步法置于社会团结发展的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理念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揽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指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安全指向、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展指向。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法律的调整对象,确立法律的调整方式,平衡立法的价值,匹配立法的规范资源,便能在理解立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其具体适用。在立法篇章层面,通过分置文化认同、共同繁荣、协同创建的原则及配套规则,立法理念将得以在制度层面实现。

  •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新质生产力与公共法律服务的协同发展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12

    摘要: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存有矛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归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当生产力呈现新质化时,公共法律服务也需要依照新质生产力的特性调适自身。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公共法律服务的变革涵盖要素、技术和场景等维度。新质生产力从技术层面促使了公共法律服务运作模式的转变、从数据层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化、均等化,从融合层面缓解了公共法律服务实践的碎片化并拓展了服务的整体性,从开放层面有益于社会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之中。新质生产力和公共法律服务能够共同推动社会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妥善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促进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牵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而公共法律服务为新质生产力赋予法治动能,最终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从传统到数字:在线诉讼仪式感的挑战、机理与重塑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摘要:数字司法建设遭遇着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难题,此难题尤为表现在在线诉讼司法仪式的渐趋淡化。司法仪式具备强化司法权威、引领司法认同的作用。伴随司法仪式的淡化,在线诉讼的司法权威遭受新的质疑,仪式饱满程度的降低致使在线诉讼缺失权威生成的依托;在线诉讼难以有效传递法官的优秀品格且削弱了法官的亲历性,这最终致使司法公信力降低。在线诉讼仪式之所以受到压缩,一方面源于现代司法承袭了传统实用主义的司法理念,同时受到政法传统与现代媒介的影响;另一方面归因于当下广泛盛行的“仪式不重要”这一文化观念要素。为此,一方面需要重新构建在线诉讼的仪式空间,增强在线诉讼的独立性并积极谋取数字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运用仪式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在实践中持续积累在线诉讼的操作准则。

  • 论中国公共法律服务转型的理论路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2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公共法律服务成果斐然。实践经验催促着理论的提炼与更新,直面公共法律服务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公共服务的理论审视当下,公共法律服务依旧面临着正当性根基、分布不均衡和服务体系不灵活的公共问题。这要求未来的公共法律服务加大公民参与的支持力度,以夯实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基础;平衡企业家精神与服务公共性的关系,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发展能力;调整政府、决策者和法律职业者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职责,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科学化与人文化建设,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温情服务水平。

  •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政治策略——基于利益博弈的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29

    摘要: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提升村民对国家制度的信任,强化国家制度对乡村社会的介入能力。在当前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中,村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基层政府共处于“建设过程”的利益博弈场域。村民冷漠对待公共法律服务,对其采取逃避态度;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者尝试寻找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界线,其在现有模糊的边界中采取了偏向机构利益的适应性手段;基层政府对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抱有虚拟的热情。这导致公共法律服务建设难以长期保障群众权益,导致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资源空转,甚至架空国家制度。因此,在建设初期,需要继续依赖政府的投入,之后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同时增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民主参与。各方协力共同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 利益博弈视角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摘要: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乃法治社会建设之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态势,增进村民对国家制度的信任程度,强化国家制度对乡村社会的介入效能。于当下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进程中,村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基层政府皆处于“建设过程”这一利益博弈之场域。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表现出冷漠之态,采取逃避之姿;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与从业者试图探寻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分界,在现存模糊之边界内采取了倾向机构利益的适应性举措;基层政府对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怀揣虚拟之热情。如此种种致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难以对群众权益予以长期保障,致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资源空转,乃至架空国家制度。故而,在建设之初,仍需持续倚仗政府之投入,其后不断增进公共法律服务的独立性与自治性,同时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民主参与度。各方协同合力,共同助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选择机制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往的研究显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国际化实践的市场邻近模型是零售业选择海外目标市场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中,地理相近、文化相缘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41家中国连锁百强为主的企业及专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五通”建设以及中国零售业关联产业的整体优势,对中国零售业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目标市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地理相近、文化相缘对海外目标市场选择的调节作用则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综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市场。因此,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应与国家战略进行积极对接、联动;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国零售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