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摘要:民国三次刑事诉讼法典编纂均编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体例各不相同。北洋政府1921年《刑事诉讼条例》承继清末民初立法成果,以日本、法国体例为参考,改“私诉”称“附带民事诉讼”,仅在总则编入8条原则性条款,具体程序由1914年《私诉暂行规则》单行立法。随着日本20世纪20年代刑事立法理论的德国转向,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刑事诉讼法》采日本、德国体例,“附带民事诉讼”独立成编置于末尾,沿用1921年《刑事诉讼条例》的8条原则性条款,未编入具体程序。基于“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宽松化国家追诉主义的刑事诉讼立法原则对效率价值追求,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刑事诉讼法》以诉权条款为基础,以既判力规则为核心,融大陆法系两种附带民事诉讼的编纂体例、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意识形态、民国司法实践经验于一体,原则性条款在前,依据三审审级阶段续接具体程序条款,在1928年旧案基础上增加程序条款至26条,最终形成第一审“先刑后民”、上诉审“以民为主”的本土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典化编纂体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到现代是重要的历史发展轴线,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基础等型塑了差异化家庭实践样态,是研究家庭转型的重要土壤。深入到家庭转型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当前农民家庭多种样态并存,形成复杂的家庭实践。本文构建“传统‒现代”模型,以家庭资源禀赋和文化伦理基础作为基本维度,将家庭分为强禀赋‒伦理型、弱禀赋‒伦理型、弱禀赋‒情感型、强禀赋‒情感型四种类型,形成父代权威型、父代挤压型、生活情感型、互动合作型四种转型期家庭样态。研究发现,农民家庭转型并非单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家庭资源禀赋强度与文化伦理转型程度的综合产物,进而导致当前农民家庭呈连续的“谱系式”现代化转型样态。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本文探讨了构建思政引领岗课赛证升六维一体化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挑战,如教育方式单一、培养目标模糊和学生能力发展受限等问题。接着,文章提出了六维一体化实践策略,包括融合思政教育、对接岗位技能、创新课程体系、激励竞赛机制、认证职业技能和搭建升学与就业平台。这些策略旨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还对教育实践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持续改进教育实践的措施,以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具有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民主团结的核心要素,能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经验借鉴、为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内生理路、为增强历史主动提供方向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遵义会议精神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意义。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行政机关因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致使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进行监督的必要手段。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具有鲜明的法律监督属性,在运行过程中秉持行政优先的原则,在效力上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并独立于行政公益诉讼程序。检视当前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制度的实践,发现其存在约束效力不足、制发次数的非限定性、跟进监督机制不完善、与行政公益诉讼请求不衔接等函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发挥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制度功效,应当强化检察建议的约束力,确立一次制发为限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制发后的跟进监督机制,促进检察建议内容与诉讼请求的衔接,以提高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实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结合WIOD数据和我国工企数据,从城市层面实证制造业服务化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探寻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显著改善资源错配,相比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专业科技、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和运输仓储服务化对资源错配均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特别是金融保险服务化的影响最大,而信息通讯服务化的资源优化效果并不明显;(3)行政效率的提高可以协同制造业服务化显著降低城市的资源错配程度;(4)高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服务化改善东部城市的资源错配情况,但会加剧中西部城市的资源错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是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乡村价值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应用偏好环境型政策工具,但其内部结构不均衡,尤其是策略性措施使用频率较高;结合乡村价值维度来看,不同价值维度下政策工具的运用不平衡,面向文化及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较少;此外,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组合涉及诸多部门和机构,配套机制亟待优化完善。未来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实践应用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的内部组合结构,加大面向文化与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支持,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及配套机制。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为推动贯彻《巴黎协定》,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需摆脱石化能源依赖,构建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能源消费方式。可持续转型是指新旧技术体制的替代过程,但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引发社会不公正问题。如何实现区域公正转型已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一个重要议题。本文聚焦公正转型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探究该议题地理学研究的背景基础、关注热点与知识特征,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研究发现:①公正转型的地理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学者对西方老工业区(资源型地区)社会-技术转型问题的关注:即这些地区为解决环境问题,推广绿色技术与产业转型,由此产生传统工人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②公正转型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理论构建与实证观点。地理学因介入较晚,相关研究仍处公正转型主流学术圈的边缘,但 “地方”、“尺度”和“时空语境”等地理视角和概念开始逐步被认可;③公正转型的理论话语体系由西方发达国家构建并主导,但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转型推动者和城市/区域试点者,公正转型地理学具有广阔的实证和理论再构建空间。本文认为:中国地理学者应抓住历史机遇,关注诸如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地方转型实例;特别关注边缘和弱势地区(如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和生态脆弱区等)转型及其社会公正问题,将公正转型研究视为当前与未来区域发展不平等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8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来华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培养模式的优化成为关键问题。趋同化培养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策略,需要科学合理的测度作为决策管理的基础。然而,当前相关量化研究稀缺,缺乏系统化工具与分析框架。本研究基于多维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权重与加权分析方法,构建了来华留学生趋同化培养的测度模型并进行全面评价。研究发现,教学与评价方面趋同化水平最高,而课程与论文、科研训练等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专家与学生感知的差异揭示了改进方向。本研究从定量视角阐明了趋同化培养的关键问题,为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创新思路。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在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众多学者的研究已证实趋同化培养管理模式是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本研究以来华留学生研究生多维融入目标(教学科研、校园生活、社会环境、中国文化)作为培养管理质量的核心目标导向,从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深造、学生管理等六个方面进行辨识和探讨趋同化培养管理模式助推来华留学研究生多维融入目标实现的机制,并指出当前趋同化培养管理在各环节存在的一些障碍因素,如招生环节部分留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过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综合评价招生体系、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强化科研设施共享、完善校企协同实习机制等的优化路径。旨在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我国构建更具包容性与竞争力的国际化高等人才培养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当前,来华留学生趋同化培养管理是统筹一体推进国内外留学生培养质量和效能的必然选择,但实践中存在目标悬浮、入口失衡、课堂割裂、管理悼论及生态缺位等多维瓶颈。研究从全流程培养管理视角切入,揭示其深层矛盾:在制度层面上,学术考核与文化评价的机械割裂导致培养目标虚化;在操作层面,招生标准异化与预科教育工具化加剧“宽进窄出”困境;在技术层面,教学支持体系滞后与数据治理缺失阻碍跨文化课堂的实质融合。针对上述问题,并创新地提出五项靶向对策---动态双轨评价体系、“元宇---现实”混合衔接预科系统、神经适配教学系统、管理双轨治理体系及区块链DAO生态网络,填补了现有研究对“技术-制度”协同创新关注不足的空白,突破了传统“碎片化”研究范式,为破解来华留学生趋同化培养管理困境提供了系统化方法论,对优化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推动文明互鉴具有显著的政策与实践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人对其呈现出矛盾态度。青年群体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矛盾态度更值得重点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索当下青年人对 AI 的认识与矛盾态度,并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立足多元智能视角开展访谈,得到青年人眼中 AI 具有的五个智能维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二以合作竞争情境和五种高水平智能为自变量,探究青年人的矛盾态度,同时考察专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情境与智能交互作用显著,青年人对信息化与现实情境水平高的人工智能在两种情境下有不同的矛盾态度。研究三以专业是否匹配与五种高水平智能为自变量,探究青年人的积极与消极态度。研究发现专业匹配组有更高的消极态度和更低的积极态度。研究整体从智能维度出发,以青年人对人工智能的矛盾态度为主线,发现情境、智能及专业对矛盾态度的影响,补充了人对人工智能矛盾态度相关理论,为人工智能能力发展的宏观政策制订提供参考。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的实际交易量偏低,学者们表示低交易率会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动力不足,那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是否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消纳有待进一步考证。论文将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13—2020年中国各省份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对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和消纳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使得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水平显著增长,但对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无显著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基于额外性理论,论文进一步解释了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未能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的原因,并采用间接的实证方式进行辅助性验证。结论对建设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