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感恩有助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和学业成就、工作成就的提高。近年来,研究者着重考察了感恩干预在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的实际作用,但其有效性问题尚存在分歧。为此,采用感恩清单和感恩拜访的感恩行为训练方式,对高职大学生开展为期十周的感恩干预实验,以考察感恩行为训练对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成就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感恩行为训练后的实验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成就,不仅显著高于感恩行为训练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感恩行为训练可以显著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成就。研究为感恩干预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为高校感恩教育和感恩干预提供科学参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研究利用CGSS2017年和2021年调查数据,分析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正式社会支持如是否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存在显著性差异;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的社交支持和情感支持力度越大,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能够同时得到社交支持、情感支持和子女经济支持的农村老年人更幸福,且特殊性和差异性支持的获得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需要重视农村老年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提供和建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主观幸福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的1 354 个样本农户的数据,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在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 岁及以上户主家庭以及采用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家庭更为显著;(3)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纵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横向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其中,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感对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45 岁及以上户主家庭、采用大型平台电商网销途径的农户均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而社交电商网销路径主要通过提升社会公平感来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机会;加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发挥四大网销优势,重点发挥大型平台电商和社交电商网销途径的推动作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整合CLDS2014与CLDS2016追踪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考察了青年劳动力迁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后,青年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幸福增进效应,这一发现对“迁移者幸福感偏低”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支持了新古典迁移理论关于迁移能够产生积极回报的基本假说;迁移的幸福增进效应呈现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女性、农业户口、高人力资本群体从迁移中获得更多幸福感提升,且这种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小城市表现得更为显著;乡城迁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反映了制度环境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迁移一幸福感”关系的多维分析框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提升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助推作用。基于2015年CGSS数据构建o-logit模型考察农民工就业质量、社会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并使用工具变量法消除了研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1)农民工就业 质量能显著影响主观幸福感。高工作回报、短工作时间、自由的工作环境、明确的工作保障、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农民工获得幸福的重要渠道。(2)社会信任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其主观幸 福感也相对较高。(3)农民工的工作回报、工作时间与对邻居、亲戚、一起参加业余活动人士的信任度存在交互效应,表现为农民工对邻居、亲戚的信任能够增强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对邻居、一起参加业余活动人士的信任则能够缓解工作时间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提出政府应从加大维护农民工收入、社会保障力度,丰富农民工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感。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水平仍还有较大的增进空间,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也面临着较高的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其面临的这种风险是否是制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的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探索增进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路径具有必要性。文章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和2018年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具体探讨了其中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以收入相对贫困标准测度得到的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仍较高,且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个体的贫困脆弱性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处在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以及男性居民贫困脆弱性的主观幸福感降低效应更为严重。(3)作用路径分析发现,贫困脆弱性的幸福感降低效应主要是由风险脆弱性,即个体应对风险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主观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信任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未来信心的增强均能够有效缓解贫困脆弱性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国民时间账户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下城市劳动力群体长时间工作具有普遍性,工作时间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均与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而技能多元化会弱化工作绝对时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倒U型关系,其中低收入、单职业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绝对时长相关度较高,高收入、多职业劳动力群体则重视工作与恢复的协调,其主观幸福感易受工作相对时长影响;耗竭型、低维持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突破型、补充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多技能、多职业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多技能劳动力适度工作流动会更幸福,而单一工作时间高占比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基于工作时间配置的生活方式也应纳入主观幸福感研究范式和内容体系的考量中,通过多措并举治理长时间工作问题和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竞争优势以改善人们幸福水平。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摘要:“幸福”与“建设”息息相关。作为“技能中国”与“制造中国”的潜在建设群体,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持久高度关注。调查并分析了广东省5所中职学校共1823名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原生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权重,结果表明:第一,“性别”“是否住校”“年级”“有无留守经历”主效应显著,即男生比女生、住校生比住家生、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无留守经历学生比有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感知幸福。第二,“过往留守时长”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第三,家庭结构与时间因素更多地影响幸福感,但家庭功能的影响权重最大;在家庭功能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职业类型”又对幸福感起决定作用。基于此建议:一是开展学校团辅以疗愈过往留守的“时间之殇”,二是开展“家长课堂”以完善教育教养观念,三是开展以“情绪体验与情感反馈”为辅助的家校合作模式。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后疫情时代员工的心理健康成为工作场所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形成机理。基于印记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具体探讨原生家庭沟通模式对员工主观幸福感和情绪耗竭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对173名员工的多时点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负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对心理资本的正向影响;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心理资本在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与员工主观幸福感、情绪耗竭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水平越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拓展了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在选人用人的层面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获得感是衡量国家与地方治理绩效的重要途径,对合理和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获得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实际利益的传递,二是由此产生的额外心理满足,民生获得感可理解为民众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中所产生的满足感。基于此,本文提出民生获得感的一个操作化定义:以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为自变量,以生活满意度或政策满意度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自变量系数则可作为民生获得感的测量指标。为了验证这种定义方式的可行性,本文结合省级财政数据和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分析了民生获得感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获得感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差别。此外,本文发现从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到民生获得感的转化过程中,公众对特定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支持和促进返乡创业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如何提升返乡创业者幸福感值得关注。本文利用全国返乡创业者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信贷可得对返乡创业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信贷可得能够显著提升返乡创业者的幸福水平,相较于未获得信贷者,获得信贷支持能够让返乡创业者的幸福水平提升0.3837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信贷可得通过增加创业绩效、增强创业预期来提升返乡创业者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信贷可得的幸福效应在男性、有高层次职业经历、收入较低和中东部地区的返乡创业者中更明显。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幸福经济学在返乡创业情景中的微观发现,结论对于增加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促进返乡创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可借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挖掘社会融合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社会化使用和非社会化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对社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融合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互联网社会化使用、非社会化使用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融合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融合是比互联网使用更加重要的因素。基于此,在理论层面,新时期社会治理理论应重视工具理性和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社会支持理论应强调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困难,另一方面要丰富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渠道,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调研微观截面数据,在制度保障功能层面,运用PSM 方法分析农村宅基地制度对农民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可以在居住需求、养老需求、社会资本及经济资本积累的需求方面提升农民的主观获得感;对“社会公平感知需求”及“未来生活预期需求”因素的影响为负,降低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对“农民自主返乡需求”因素有正向影响,提升了农民的主观安全感;但对“农民风险分担需求”因素的影响为负,降低了农民的主观安全感。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拓展与提升。制度改革要让农村宅基地从弱化的保障功能中“脱嵌”,实现向财产性功能的让渡,同时要注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尝试开放使用权货币化的方式,提升宅基地的资产价值,通过改革助力农民主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本研究在价值一态度一行为理论基础上,引人数字化营销和游客主观幸福感两个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I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OCA),对所收集到的 364份黄山市花山世界风景区游客样本进行分析。PIS-SEM 分析发现,数字化营销,游客主观幸福感,数字化旅游体验价值和旅游态度均能正向影响游客的重游意向。此外,IOCA分析结果显示共有三种条件组态可以导致游客重游意向的产生,即主观幸福感x数字化体验价值(组态 1)、主观幸福感x旅游态度(组态 2)和数字化营销x数字化体验价值x旅游态度(组态3)。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09-01 合作期刊: 《理论探讨》
摘要:在稳步推进健康老龄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有效缓解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 感十分关键。基于 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检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节机制,发现受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政策城市偏向性的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置失衡,城乡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突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大幅降低。非正式社会支持作为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社交互动、情感慰藉 和经济支持,有效缓解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失衡。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应消除城乡政策选择偏好,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加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家庭债务杠杆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从债务类型、风险阈值及对特殊群体的影响效应等视角进行拓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债务杠杆削弱了居民主观幸福感,且在克服内生性偏误和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债务杠杆对较高学历、高收入以及低金融知识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削弱程度更强。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家庭债务杠杆主要通过流动性趋紧、损害身体健康和加剧婚姻不稳定性三个渠道削弱主观幸福感。进一步讨论发现,非住房负债和消费性负债能够缓解债务杠杆的幸福感削弱效应,而住房债务不具备这一特性;家庭债务杠杆削弱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阈值在12.13%左右;家庭债务杠杆尤其会降低财务脆弱性家庭的主观幸福感。本文的研究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提供了债务杠杆视角,对防范化解家庭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目前,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搬出,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而农户是否由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活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陕南三市1250个农户数据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考察搬迁农户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以因子得分系数为权重计算隶属度并与模糊集运算的标准交、弱交、标准并及简单算术平均、加权平均等五种加总规则求得的隶属度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搬迁农户生活满意度8个子系统的初级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补偿关系。进一步计算显示,农户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处于“一般”偏上层次,其中社会资本得分最高,参与权实现的满意度最低。最后,通过象限图考察8个子系统的满意度及其重要度分布,结果显示:搬迁安置房状况和政府公共政策是提高搬迁户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参与权实现、经济状况和工作状况是阻碍其生活满意度提高的重要原因,这几个方面应该成为提高后搬迁时期搬迁农户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