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确认了“南方诗歌”的独特诗学价值,其所建构的诗学理论可用于对南方诗歌的批评。“南方诗人”执着于对诗的热爱,他们在生活的低处写诗,关注变革社会中的底层现实,抒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诗意建构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洗刷了汉语蒙上的种种尘垢,展现了诗歌应对变革时代复杂社会问题的自信,同时也坚定了人们以诗歌重建诗意生活的信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南方在与西方现代国家的交往与对话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精神也迥异于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中国传统诗学是以士君子和士大夫为写作主体的抒情言志诗学,是贵族化或精英化的,而中国现代诗学,是以从南方发端而逐渐渗透到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内部的以平民或市民大众为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城市诗学,我们将其命名为南方诗学。这个“南方”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或地理的南方,而是一种精神的南方,或者说新南方。这些年来,个人对“南方诗学”的建构,包括了关于“南方”概念的重新界定、“南方诗歌”群落的梳理、“南方精神”谱系脉络的观照,而后进入“南方诗学”的理论建构。这样一个诗学建构所生长出的诸种可能性及其思想和艺术的实验,也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更具现场性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分属世界第二以及第六大经济体,双方历经近20年谈判,于2019年6月签署自贸协议。从欧盟—南共市贸易谈判的进程和分歧入手,探析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在区域双边经贸合作领域的机制、特点,以及现存挑战,以期对基础差异较大的区域经贸合作作出初步探索。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摘要: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史上一次关键事件。邓小平在武昌火车站发表第一次谈话之后,中央决策层迅速响应,开始初步的传达与贯彻。此后,随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陆续发表谈话,中央决策层态度更加鲜明,持续通过重大会议、场合进行传达贯彻。在此期间,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东、江苏等地方政府频繁互动,形成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的共识,出台各项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落实南方谈话精神。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揭开新的篇章。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12
摘要: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史上一次关键事件。邓小平在武昌火车站发表第一次谈话之后,中央决策层迅速响应,开始初步的传达与贯彻。此后,随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陆续发表谈话,中央决策层态度更加鲜明,持续通过重大会议、场合进行传达贯彻。在此期间,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东、江苏等地方政府频繁互动,形成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的共识,出台各项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落实南方谈话精神。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揭开新的篇章。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全球南方”日渐成为塑造国际格局和秩序的重要力量,受到各方重视。印度认为“全球南方”对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促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并自我定位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和“领导者”以及连接“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桥梁,旨在提升在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扩展在大国博弈中的回旋空间、削弱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以及深化印美关系。印度主要通过加强与“全球南方”的双多边磋商、扩大发展合作、推进防务交流、重视运用软实力等举措进一步密切与“全球南方”的关系。印度强化运筹“全球南方”,既凸显其外交政策的历史延续和现实升级,也折射出印度从“大国梦”到“世界导师”的战略雄心,同时还反映了美西方拉印制华的全球地缘政治变局。印度加强与“全球南方”关系具有浓厚实用主义色彩,加之其自身综合实力不足,多数“全球南方”国家不愿在中美印等国家之间选边站队,印度利用“全球南方”实现其战略图谋难以达到预期。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全面系统阐释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从历史长周期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高度把握历史大势,强调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这些重要倡议和举措展现了宏阔的全球视野,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回应了全球南方求平等、促变革的强烈意愿,必将对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国南方食用野生动植物有生存与求异两种性质,二者同时并存,不断演变,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唐宋以前,南方生存性食野占主体地位,求异性食野开始出现。唐宋至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方求异性食野随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愈发繁荣,特别以巴蜀、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盛,而生存性食野已退却至云贵、川西、荆楚、吴地、东南山地丘陵少数民族地区。到近现代,滇粤野味名肴兴盛,城市养殖业发达,食野地理界限模糊化,求异性食野成为主体并赋予新内容。南方食野性质演变的原因在古代与生态区位环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差异相关,在现当代则由特色民俗文化发展需求和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生活观念的物质体现所决定。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古时期的咏物赋中,南方之物往往具有“殊方异物”的性质,以往人们多将视角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中则关注不多。唐代咏物赋中的“南物”,在继承六朝贡物文学传统中“殊方异物”的性质外,于科举贡士的语境下,衍生出“贡物”与“贡士”的类比关系。更重要的是,随着文人履迹南方、切身知识经验的增强,赋中南方之物逐渐由“殊方异物”转变为“身边信物”,文人的类物比兴更加多元,为唐代咏物赋带来新变,这也在客观上更新了自诗骚以来建立的南方感物文学象喻系统。唐代南方物赋的多元面相,呈现出大一统政治文化下“正声”和“变声”相交织的赋文学图景,可视为唐赋对楚骚、汉赋美刺传统的延续和复归,而非“中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南方诗学能够描述近代以来发生在“南方之南”的文学创作及其呈现的具有现代性、流动性和启蒙价值的审美空间和精神世界。以南方诗学为方法对战时书写南方的小说《乡下姑娘》和《梦之谷》进行细读,可以获得新认识。《乡下姑娘》存在着二重结构,一是婆媳关系取代夫妻关系成为矛盾新焦点,二是女主人公的情感关系随着城乡空间转换发生调整。小说隐含女主人公的精神原乡在“乡下”。《梦之谷》中北人南渡的故事框架、具有距离感的叙事策略等,投射出主人公南国体验的波折及南北差异造成的困境。小说还包含了南北地域体验与人物命运错综交织的内隐叙事结构。南方本土和旅居南方的作家在面对南方时不同的叙事姿态,表征了书写精神原乡的艺术追求。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现有卫生外交的研究中,既忽视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卫生外交实践,同时忽视了冷战视角这一视角。以印尼为研究对象国出发,重新审视现有卫生外交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学术史的发展上看,全球南方国家的卫生外交应该从由两个相互关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的研究问题引出:第一,全球南方国家卫生治理受何影响,内部治理压力还是外部治理发展?第二,冷战时期全球南方国家卫生外交由主动合作占主导因素,亦或是被动追随为主导因素。现有卫生外交的研究,更多反映出发达国家所塑造出并主导的国际卫生治理规则(全球卫生治理秩序),国际组织和全球南方国家被动跟随的国际治理秩序。因此,冷战视角下印尼卫生外交的研究,有其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特别是反思现今卫生外交研究面临的问题。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客家地区浓厚的宗族文化与因迁移形成的族群结构,使客家人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客家人在“耕读传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传承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内敛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祖辈相传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客家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规范和行为准则。客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将客家女性在旧的历史时代中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经验层层揭示出来,不仅反映出客家文化对女性的品格形成与个体命运的影响,而且与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空间、生存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从“新南方写作”的视域,重新审视处于传统客家文化规约下的客家女性的人生选择与文化认同,旨在探知客家女性在历史化中主体构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国家治理》
摘要:当前以印尼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陆续加入金砖机制,壮大了全球南方的力量,也将丰富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改善地区安全秩序的经验。自冷战结束后至今,作为全球南方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地区,维持了30多年的和平局面,备受瞩目。这与东盟在其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密切相关。东盟国家通过努力,推进亚太地区共同安全治理,改善地区安全秩序的经验和启示值得重视。东盟推进亚太安全共同治理的重要做法包括:推进包容性的亚太安全观,扩大亚太综合安全合作,构建亚太安全合作架构,培育亚太安全合作习惯等。其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启示是:扩大地区共同安全利益,接受地区规范的共同制约,降低东盟国家协调大国关系压力,突破亚太共同安全治理的瓶颈。
摘要:审美氛围是一种审美交流的机制和媒介,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情调,产生于特定的审美制度中,在古典文化语境下表现为“韵”,现代文化语境下则表现为“余韵”。“余韵”是“优美化的崇高”,其中优美化在于形式方面,崇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在个体生命中的回旋和展开。电影艺术的审美氛围在于通过声像与视像的变形表征出人类现实生活的崇高。《南方车站的聚会》通过黑色氛围的营造表征出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是一种现代性的寓言,与现代人的情感结构存在隐秘而内在的联系。电影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是否还能建立信任?”这一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感性化的探索与回答,这一感性化的探索指向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这种信任能实现对现代社会分裂个体的救赎,使个体获得人类学意义上的完整性。人们在电影的特殊氛围中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并与未来进行某种内在而深刻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主体的改变,这是审美氛围的政治潜能之所在。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3-17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技术权力不同以往的新内涵,不仅延续了传统意义上权力对稀缺资源的依赖,还通过工具性、话语性和制度性三重维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全球南方”的安全影响。技术权力源自数字巨头对核心技术、配套资源和治理规则的掌控,直接影响了“全球南方”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中的治理路径,并加剧其技术依附和安全脆弱性。同时,数字巨头在技术跨国应用过程中携带的隐性价值观和治理逻辑,进一步嵌入相关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与政治安全隐患。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与普及,技术权力对“全球南方”的安全挑战愈发严重。如何实现技术权力的公平分配,弥合南北之间的技术能力差距,并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构建包容性技术生态,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关键议题之一。这不仅关乎“全球南方”的技术独立性和安全利益,还将决定全球安全格局和治理体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演进方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起到了重要历史关头一锤定音的作用,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又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方谈话”的要义在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精辟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解答改革开放中的诸多难题、提出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发展的“台阶论”、精辟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寄予厚望。党的历任领导人高度肯定“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指出“南方谈话”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知、打开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南方谈话”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在于:社会主义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近年来,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的反向跨境迁移现象日益受到关注。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宏观政治经济学,探讨迁移及对群体认同的影响,对跨境者在移入地空间中的日常实践及城市认同的中观层次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长期定居上海的台籍青年为研究对象,解析上海反向吸引来自相对发达地区跨境者的非经济因素及其对城市认同的运作机制。 基于中层理论,本文以“城市—媒介—迁移者”为分析框架,探讨与传统“由南向北”的迁移模式相比,反向跨境迁移中移民与城市空间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反向跨境者更偏好具备长期性机会结构的城市。上海作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由城市现代性所产生的,独特的寰宇性格(cosmopolitanism)在移民的空间体验中发挥核心作用。上海的现代生活方式与跨文化桥接带来的身份重塑,不仅促进其将个人资本“全球兑换”,强化与全球网络的连接,还使迁移者感受到文化多元性,反映出非物质性体验对定居意愿产生的显著影响。 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空间软断裂”的概念,解释反向跨境迁移的可能性:移民在迁移过程中因文化、身份与空间实践的多重张力,一方面感受到故乡与移入地的分离,另一方面体验到文化多样性与全球连接的吸引,从而深化对“全球身份”的想象与认同。通过平滑嵌入当地的市井文化,最终逐步重构自身的城市归属感。研究表明,城市并非移民的被动接受地,而是凭借象征资本与文化资源,主动参与迁移者的认同建构;迁移者则展现了文化选择能力与行动自主性。面对当前全面放宽境外人员来华,将反向跨境迁移置于全球城市语境下审视,不仅丰富了中国超大城市的发展潜力研究,亦为全球迁移研究的南方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进入21世纪,在世界发展格局剧变和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背景下,发展社会学界试图在反思批判传统发展社会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融发展理论、发展政策和发展模式实践为一体的新发展社会学。在学科研究对象问题上,新发展社会学力倡拓展研究界限,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再发展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发展困境,围绕发展社会学学科理论命题重建、社会非常态运行研判、城乡均衡发展、发展政策实施等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强调不能仅仅关注以国家为单元的宏观发展模式运行,而应同时对以地域为单元的中观发展模式和以“个体行动者”为单元的微观发展模式给予关注,以建立起发展模式与其所在本土社会间的契合性及复杂关联,推进新发展社会学由一般性的“原理阐述界定”扩展为植根于本土经验案例系统的实证研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发展社会学研究的转型升级。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全球生态美学的表述与实践大多源于全球北方,但全球南方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与认识论模式,蕴含着比全球北方更具批判性的政治潜能。从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全球南方的角度来看待人类世的新兴生态电影美学,主要呈现为幽灵影像、季风影像和盖娅影像三个方面。当生态已经成为超越国族疆界而逐渐走向去政治化的生物区域主义的时候,东南亚电影将生态问题置入全球南方框架下,进而变得再政治化了。同时,它们启示我们必须成为生态电影类型学中的行动者,即从批判实践走向社会行动,以此书写自己的地球奥德赛。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顺应全球生态环保合作的大潮流,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全球南方在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获得了绿色转型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 绿色丝绸之路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的主要着力点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贸易与投资、绿色能源合作和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并借助“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形成辐射效应。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充分释放了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的领先优势,将中国的绿色技术、资金、设备与沿线国家的绿色市场相结合,推动中国同全球南方在绿色价值链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并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绿色价值链网络。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刺激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性投入,客观上使得全球南方获得更多绿色发展资源并加速脱碳进程。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具有辐射效应、构建效应和带动效应,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部门加速汇集,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