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前后的《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先后结集于《诗》的《风》《雅》《颂》诸类乐歌一尽管其产生之先后与入《诗》之早晚约略相反—一直是宗周礼乐教化的资籍之一。即使在西周,与礼、乐互摄的“诗”已在作“德”的倡率,只是此时的“德”还较大程度地牵着申示德泽以“祈天永命”的功利的根蔓。肇端于孔子,礼、乐由“依于仁”而为儒家“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的“道”所导引,《诗》被赋予了“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义上的教化功能;这部典籍以其在一种全新的诠释中承载儒门所谓常道而被称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孔子身后,孔门未必尽如韩非所说“儒分为八”。无论孟子与荀子间有怎样的分野,他们却都绍承了孔子,而将《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典用于“为政以德”而“导之以德”以劝诚君宰、化导世风人心。诚然,依汉初既有的“四家诗”看,儒家《诗》教之传衍似乎约略可分四系,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多方的传敷在义理大端处无不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归着。因此,对孔子之后孔门《诗》教的传衍或不必拘泥于对四家诗之师承作还原式的追湖,而只须借助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之简策尽可能切近地探求这段《诗》学史或《诗》教史之神致。

  • 再析章太炎“评孔”态度之转变——从“以贬为主”到“以褒为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章太炎评孔态度发生从“以贬为主”到“以褒为主”的转变,是以1906年11月《建立宗教论》的发表为标志的。此前,章太炎极力诋孔,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抨击康有为等神化孔子且宣扬孔教、为革命提供必要性论证、为传播其思想清理障碍。待其“真如”哲学初步成熟之时,章太炎便转向以褒孔为主,意图借此宣扬其新哲学即“真如”哲学与孔学“精髓”以服务于革命。具体言之,章太炎转向褒孔为主有以下原因:他认为孔学之精髓是史学,史学作为国粹可激动种性;基于古文经学、“真如”哲学立场来相对客观地评说孔子、孔学,符合其本愿;孔学的核心精神即“依自不依他”与其新哲学高度契合,可为传播新哲学、增进国民道德提供助力;宣扬孔学亦有助于团结崇信孔学的革命力量。

  • “我欲仁”:道德情感中的理性之维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在孔学视域下,道德情感确实不具有本体性,但这并不意味其发生没有基础。情感的发生虽然被作为一种先天的能力,但是其发生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与道德主体的意志联系在一起。孔子的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依据,同时也是“我”这一道德主体经历礼乐文化的薰陶后形成的生存方式。在此方式中,道德情感以仁为基础,成为仁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情感本身也不是自然而无意义的情绪,而是“我”在实践中落实道德动机时的理性反应。

  • 从义理诠释到生命诠释——孙奇逢对易学的理解与辩护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面对朱熹“三圣分观"论对孔子易学所造成的价值冲击,孙奇逢以“《易》无二易"说进行了批驳,重申了孔子《易传》对伏羲、文王思想的接续性。他注意到孔子在时的视域下以浑融易理之心释《易》的独特价值,并据此提出"《易》未必尽同”,在生发必然性的意义上为孔子义理释《易》之理路作辩护。孙奇逢着眼于孔子易学与其主体生命的贯通,指出孔子易学是超越文本注释而上达于生命的诠释,故“孔子是一部《易》”。此一生命诠释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个体之人将《易》之象、交落实于生命中的可能与意义,促使人们以易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生,让自己的一言一动皆成为“易"的实现方式,在鲜活的易的世界中践行主体之生命。

  • ,孟懿子和樊迟——对于《论语》13.4的解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在《论语》13.4中,孔子严责樊迟问农,斥其为“小人”。对此,学界或认为孔子意在批评以农业自给为理想的原始主义倾向;或在强调不应为实用之利舍弃更高的伦理追求。本文通过溯源《论语》其他相关章节(如2.5和2.6)、参考孟氏家族政治背景和历代注解、引用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等汉学家的翻译和注释,揭示孔子对樊迟的谴责并非无端,而是与早先强调礼仪德行、规正权贵以返道德正轨相呼应。孔子始终在告诫士人要避免专注于物质而忽略道德修养与治国之道,其教学旨归在于使统治者和士人皆以德行为本。作者希望通过如此解读凸显《论语》文本丰富而多义的特质,以及历代学者在诠释此类充满歧义的经典章句时持续不断的探讨与思考。

  • 《论语》的言与教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文化宗师的孔子是立德、立言的典范。然其立言不仅是某种道德观点的语言表达,而且还在于他通过日常话语做道德教化的方式。《论语》是我们研究其如何把立言与行教相结合的经典文本。作为孔子应答弟子与时人言论的辑录,其核心特征是“答问”,其它独白或描述可以看作“答问”的衍生形式。《论语》答问的要义,是孔子以导师的身份回答求教者在学习、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它有别于抽象观念的系统论述。对孔子思想的把握,需要通过语境的分析,才能避免被因人而异或因材施教的现象所迷惑,从而了解看似简易或松散的话语为何拥有重要的表达力量。这方面,行为语言理论以及“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观点,对研究《论语》的言行问题,或许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 何以成“人”?为己与毋我的回环展开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对“人”的形上思考其就内容而言以“成人”为坐标原点,沿着“为己”与“毋我”两个向度回环展开。具体来看,“为己”至少包含“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身份的确立”和“内在德性的亲证”三重含义,标识着从自在走向自为的理想人格;而“毋我”则兼具“敬天畏命”与“人当能群”两层含义,说明理想人格并非个体的无限膨胀,对他者的肯定与关注恰恰是人性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之,孔子的理想人格既以完善自我为目的,又以群体价值为依归,其过程展开为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为己与毋我既是孔子成人思想的内容,又是践行成人思想的方式,并且是理解成人思想的方法。

  • 伦理思想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 结构性差别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一直被有意回避的差异。与孟子不同,孔子从来没有试图将人性问题专题化为一个形而上学的主题。孔子所关注的并非是个人的道德自我,而是个人如何在社会伦理关系系统中过一种合理而恰当的伦理生活。因此,他不会像孟子那样通过一种关乎道德本心和人性的道德形而上学把思想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人的道德内在性中。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具体德性提升到人性层面,用以对其善恶属性做出形而上学的规定,这些具体德性因而作为其实质性内涵直接构成人性之善,成为最高的善。这样,他就在一个价值坐标系中对善做了价值定位从而使其价值化了。价值在自身中包含着追求实现的内在趋向,在价值领域内,一切与价值实现不相适应或相互冲突的其他实践取向都会作为无价值的东西被否定和排除。正是出于价值的这种存在逻辑,孟子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都是专断且极度自信的,对人和事的道德要求也从来都是相当严厉的。相反,对孔子来说,重要的不是某种追求实现的价值,不是这种价值的实现,而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中的生命存在及其尊严;他的道德判断以及在实践取向上的取舍也是真正着眼于生命存在及其尊严来进行的。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的思想也因此而比孟子及其他儒家知识分子要蕴藉宽和得多。

  • “文本诠释”与“现实投射”:杜预、范宁《春秋序》中的历史与建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将“《春秋》始于隐”指向周平王与鲁隐公时间上的相接,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序》亦承其说,但二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杜预在强调时间相接的同时,亦将鲁隐公视为让国之贤君,从而将鲁隐公比之周公,对其有再兴东周的期待;但在《穀梁》的脉络下,范宁不能将鲁隐公视为贤君,而只能冀望于孔子的“将来法”。也就是说,在杜预、范宁笔下,周公、孔子产生了不同的位阶,“圣人制作”的主体也就随之改变,从而形成了“再造中兴”与“俟诸将来”两种不同的期待。究其实,则是西晋初“绍开中兴”与东晋末“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在杜预、范宁文本中的投射,从而产生了二者对《春秋》与“圣人”的不同解读与诠释。但二者对《春秋》的解读并不仅仅是“知人论世”,更是要“知事用世”,期待《春秋》由经典文本进入历史世界,从而使现世走向《春秋》所昭示的“王道世界”。

  • 从圣王到圣人——从作《 春秋》 看孔孟的人格建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孔子是否为《春秋》作者的问题存有争议。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试图通过逻辑推论的方法证明孔子确为其作者。文王之后,其子武王与周公分别继承“君”位与“师”位。孔子认为“师”,而非“君”才是“天命”的承接者。基于此,自视斯文在兹的孔子受命而作《春秋》,经此“僭越”完成了对传统“德行—政权”二元结构的改造,一个“德行—人格”的新结构于是诞生。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进一步辨析“师”与“臣”的身份差异,强调了“师”高于“君”的地位。同时,他将孔子推上了无可无不可的“圣之时者”的高位,以彰显其作《春秋》的历史意义。通过圣化孔子,孟子建立起一个超越政权与道德束缚的“最高人格”的形象。

  • 历代对称管仲“如其仁”的解读——从安大简《仲尼曰》“管仲善”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自孔子肯定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并称之“如其仁”,但又批评管仲之“器小”“不知礼”之后,历代儒家对管仲的评价各有不同,大致有三:其一,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对管仲多有批评,忽视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其二,汉唐至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为“仁”,或同时又认为管仲有“器小”“不知礼”的欠缺;其三,程朱一脉以及后来儒家学者大都称管仲有“仁之功”,虽并非“仁人”,但与之密切相关。新出土的安大简《仲尼曰》明确讲“管仲善”,印证了《论语》中孔子称管仲“如其仁”以及后世多数儒家的解读。然而今有学者主要依据孟子轻视管仲的功业并言“以力假仁者霸”,认为孔子称管仲“如其仁”实指孟子所反对的“以力假仁”,而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蕴含着管仲“不知仁”之意,明显有过度贬低管仲之嫌。

  • 古典德性论与教育哲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孔子的教育哲学及其教育实践是讨论古典教育的最佳范本。 孔子教育哲学以强调“忠信”等自然美德为基础,以守护这些自然美德为旨归。 在其教育实践中,关于“好学”的评论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能唤起人对万物的好奇和敏感,又能提示人自我表达的审慎和节制。 “好古”则是“好学”的最高境界,它导向古典教育的最高主题,即通过塑造人类心灵来塑造政治社会。 以孔子教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是一种精神教养和美德塑造。 作为一种精神教养,它对受教育者有一种天然的选择;作为一种美德塑造,与其说是赋予受教育者某种德性,不如说是保护和滋养受教育者本身就具有的某种品质。 古典教育的最高主题是选取怎样的文艺来塑造人类心灵,并通过塑造人类心灵来改善政治社会的问题。

  • 传记电影中的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孔子传记电影为例,从历史、民族与美学等方面,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的时代性表达,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爱国精神,传播儒家文化起到例鉴作用。

  • 狂者与乐教:《论语》“侍坐”章曾皙鼓瑟之教化哲学及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论语》“侍坐”章在记录曾皙所言之志之前,特别增加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和“异乎三子者之撰”两句描写。看似客观无奇,实则不留痕迹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与现实场景,是把握曾皙之志之真义以及全章主旨的重要节点。其中关于“希”“铿”“撰”三字的训释古来异义良多,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较为合理地解读如下:“希”是对鼓瑟之弦音渐弱的描写;“铿”是因瑟与桌几骤然碰撞而产生的声响,又因琴体共鸣而余音袅袅;“撰”应为“僎”与“譔”的统一,前者指子路、冉有已然“能之”而专“具”的“才”干,后者为公西华虽未全然掌握但表现为“愿学”而受于孔子的礼乐之“专教”。进而可知,曾皙所谓“异乎三子者”,与其说是仅仅在做价值高下之对比,毋宁说是在直陈所言之志的属性之不同。亦即曾皙之志是辅天子行雩祭之礼而事天、平天下,而前三子则偏居、固着于治天下之内的具体一隅,是整体与部分的“异乎”。正是这样一种运用诗性的话语所阐扬的非为“小相”而志在“大相”的孔门形下施政理想最高阶,才是引发孔子“喟然与点”之“叹”的形上思考之中介。据此而言,曾皙在“侍坐”章中的行状与言辞,被刻画得潇洒且自信,是一种既非过谦亦绝无自负的直抒胸臆的“鲁之狂士”之气象。

  • 正确认识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内涵与影响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3-18

    摘要:“打倒孔家店”一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纲领性口号,但“打倒孔家店”的目的,既不是要打倒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更不是要抛弃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把人们从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打倒孔家店”是近代中国由精神被动和文化被动转向精神主动和文化主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反对独裁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生动体现,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帷幕。

  • “无友不如己者”存在着“逻辑悖论”吗?——来自苏格拉底的启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学界对《论语》“无友不如己者”有多种解释,至今尚无定论。 主要原因在于学者大都认可最早由皇侃提出的所谓“逻辑悖论”,即如果人人都不与不如己者为友,只与胜己者为友,就不会有“朋友”这种关系了。 如是,已有的解释由于存在着“逻辑悖论”而被抛弃,而那些回避了“逻辑悖论”的解释又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 苏格拉底在证明一种“单向的友爱”能否让人们彼此成为“朋友”的过程中,展示了“朋友”概念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相互的朋友”之外,还可以分别作为爱者、被爱者以及同时是爱者和被爱者来使用,即“朋友”可以用来指一种“单向的朋友”。 这种“单向的朋友”概念可以否定所谓的“逻辑悖论”。 孔子“无友不如己者”的“友”其实是指一种“单向的朋友”。 在理解了“友”的真正内涵之后,这句话所引起的诸多困惑和争议,都可迎刃而解。

  • 鉴古开今:“君子之教” 及其当下意蕴的理与探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作为享誉世界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应对当下学校教育困境的丰 富智慧。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如何以立德之教培养当下时代、当前社会与当今中国所 需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正在面对的根本问题。 孔子的“君子之教”对当下学校落实、 践行立德教育具有重要启发。 “君子之教”的意蕴理解有助于当下学校立德教育目标的 深化反思,“君子之教”内容载体的分析有益于当下学校立德教育所需内容构成的认识, “君子之教”实践方法的学习继承则帮助我们打开当下学校立德教育的思路方法。

  • 上博简《诗论》研究现状批判与未来指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9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上博简《孔子诗论》面世20余年来,文本整理、简文释读等基础研究已趋成熟,但最重要的“诗学”研究却尚处于“零散诗学”阶段。未来研究分组解评《诗经》作品层级,应单篇、组内、组外“三重对研”发掘孔子解评语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情”“礼”“德”三层批评理念。归纳概括“四诗”内容性质和风格特征层级,应系统探讨孔子诗学的批判性思维、“观俗说”“敛材说”“抒怨说”“苦难说”“衰败说”“少德说”“怨王说”“忧患说”及“缘情说”源头等有机联系。揭示文艺本质层级,应系统探讨“诗亡隐志说”的“历时性”贡献、“乐亡隐情说”“文亡隐意说”的首创价值、“三大内容层级”“三大学说”与孔子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重大诗学史意义。

  • 由“证真”至“察伪”:汉魏孔氏家学研究路径的转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清华简《尹造》诸篇证实梅本《古文尚书》是伪书之后,汉魏孔氏家学研究需要开启根本性的转向,即由“证真”转向“察伪”。汉代官学体制对于文献的传流、保存,至关重要。孔壁古文16篇没有立于官学,此或为其“复出之后又亡佚”的重要缘由。以孔信、孔季彦为代表,谨遵遗训、训话筒明、不求利禄,是孔氏家族古文之学的显著特征。郑玄、王肃之争,意味着汉魏古文经学分化态势已经显明。而梅本《古文尚书》以学术融合为导向,荟萃诸家之长,训话准确简明,全力彰显君圣臣贤的王道理想,是继郑玄、王肃之后古文经学发展的又一学术高峰。

  • 家语曳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考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孔子家语》在九世纪由我国传入日本,呈现出独特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史料证实,在平安时代,《孔子家语》被藤原家族私藏,后被收录至《群书治要》,当时的天皇也曾诵读。通过考察平安时代《本朝文粹》的流传和接受状况,进一步证实了《孔子家语》在平安时代一直处于被限制传播的状态。在镰仓至室町时代,由于战乱频发,《孔子家语》才开始在民间流传,且呈现出多样化的接受形态。在江户时代初期的文教政策下,《孔子家语》受到德川家康的推崇,从而促进了其在普通民众间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