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论《资本论》的美学问题:如何破解“拜物教”之谜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审美拜物教”是研究《资本论》美学思想的重要问题。研究“审美拜物教”的主要任务是破解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秘密,而拜物教性质在于“物化”和“物象化”,故对前者秘密的揭示应分两步走。首先,“审美物化”是指美的属性在价值形式中成为价值对象性的外化表现和先验镜像,审美价值成为表征剩余的使用价值。其次,“审美物象化”指的是社会关系通过艺术/审美商品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价值关系一审美共通感一艺术/审美商品体系”是揭示其秘密的研究理路。对“审美拜物教”的研究,拓展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李渔工艺观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李渔在戏曲理论和生活美学方面的成就获得后世大量关注,但研究者对于其工艺美学审美思想层面的研究上呈现出的方法与角度较为单一。本文基于对《闲情偶寄》进行工艺审美思想内容整理与提炼,从李渔特殊的个人经历、社会经济、时代背景入手进行研究,并从明清文人思想流变史和李渔所著书籍的翔实理论资料中总结其工艺审美观,试图从时代审美与文人思想流变的角度探析李渔在技艺崇尚、和谐美、“趣味”美学角度中所蕴含的工艺审美观,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现代设计美与生活的启示。

  • 李渔工艺观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李渔在戏曲理论和生活美学方面的成就获得后世大量关注,但研究者对于其工艺美学审美思想层面的研究上呈现出的方法与角度较为单一。本文基于对《闲情偶寄》进行工艺审美思想内容整理与提炼,从李渔特殊的个人经历、社会经济、时代背景入手进行研究,并从明清文人思想流变史和李渔所著书籍的翔实理论资料中总结其工艺审美观,试图从时代审美与文人思想流变的角度探析李渔在技艺崇尚、和谐美、“趣味”美学角度中所蕴含的工艺审美观,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现代设计美与生活的启示。

  • 模式与环境美育 ——阿诺德·伯林特论作为过程的成功教育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审美模式是人类审美体验与鉴赏的经验模型和决定要素,不仅呈现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蕴含审美发生的机理、特点与规律,还连接着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对于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至关重要。伯林特承续怀特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将环境审美参与模式应用于教育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描述,不仅阐释了审美过程与成功教育过程的相似性及其应用价值,还为新时代建构可以涵盖各种审美对象的环境美育基础理论提供了“审美模式”的理论基石和“审美场域”的语境立场。这不仅统整了艺术、教育和社会过程审美的理论基础,还为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与评价、教育与社会过程的审美阐释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 美育在救赎上的现实追问与进阶更新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美育的发展与问题,以当今社会美育中美育效应之于常人群体审美救赎的现实路径为对象,对美育人文学科进行中外学理思想的研究和现实探索维度上的反思。从始于学校美育的培根铸魂到终于社会美育的审美救赎,应充分考虑到个体人的期待视野、审美接受与社会关联。因此本文借用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与之关联的理论交叉点,分别从内卷与迭变、日常的生活、美育的底色、结语与展望等四个层面进行比对研究。同时为致敬徐渭,文中兼贯穿以相应分析阐述之。

  • 美育在救赎上的现实追问与进阶更新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美育的发展与问题,以当今社会美育中美育效应之于常人群体审美救赎的现实路径为对象,对美育人文学科进行中外学理思想的研究和现实探索维度上的反思。从始于学校美育的培根铸魂到终于社会美育的审美救赎,应充分考虑到个体人的期待视野、审美接受与社会关联。因此本文借用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与之关联的理论交叉点,分别从内卷与迭变、日常的生活、美育的底色、结语与展望等四个层面进行比对研究。同时为致敬徐渭,文中兼贯穿以相应分析阐述之。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类学阐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审美人类学是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的现实生活,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与审美人类学对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视相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审美人类学中对创新和变革的追求相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审美人类学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审美与道德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审美与自然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审美与文化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氛围的人类学解读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摘要:审美氛围是一种审美交流的机制和媒介,它是一种整体性的情调,产生于特定的审美制度中,在古典文化语境下表现为“韵”,现代文化语境下则表现为“余韵”。“余韵”是“优美化的崇高”,其中优美化在于形式方面,崇高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价值在个体生命中的回旋和展开。电影艺术的审美氛围在于通过声像与视像的变形表征出人类现实生活的崇高。《南方车站的聚会》通过黑色氛围的营造表征出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是一种现代性的寓言,与现代人的情感结构存在隐秘而内在的联系。电影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是否还能建立信任?”这一当代社会面临的伦理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感性化的探索与回答,这一感性化的探索指向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这种信任能实现对现代社会分裂个体的救赎,使个体获得人类学意义上的完整性。人们在电影的特殊氛围中敢于正视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并与未来进行某种内在而深刻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主体的改变,这是审美氛围的政治潜能之所在。

  • 艺术点亮城市之光——论光艺术介入城市空间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梳理了光艺术的历史,以及城市空间生产与美学建构。当代城市空间的演变也代表着当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的演进和发展。现代城市的发展将人的活动与审美现象相结合,成为城市审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光艺术以艺术创意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在城市的空间形态塑造和文化形象营造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未来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光艺术将成为城市生活艺术化重要手段和方式,也将不断地改变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偏好,打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空间。

  • 艺术点亮城市之光——论光艺术介入城市空间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文章梳理了光艺术的历史,以及城市空间生产与美学建构。当代城市空间的演变也代表着当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的演进和发展。现代城市的发展将人的活动与审美现象相结合,成为城市审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光艺术以艺术创意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在城市的空间形态塑造和文化形象营造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未来城市建设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光艺术将成为城市生活艺术化重要手段和方式,也将不断地改变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偏好,打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空间。

  • 滞留需要回忆与反思吗?——论斯蒂格勒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内在矛盾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由审美滞留、审美原印象、审美前摄这三个审美时位构成的审美时间意识域,是作为一个整体向前奔 流的。 审美滞留是感官记忆,不是回忆;一旦回忆介入,愉悦的流畅时体就会变成卡顿时体。 斯蒂格勒认为,胡 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过于依赖“声音”这一中性案例,抑制了旋律的美感。 他把审美前摄时位作为审美时间意 识的生产者,纠正了胡塞尔的审美时间意识无穷后退倾向。 同时,他把审美时间意识域视为———由回忆、反思 对审美滞留进行主动综合与统辖的结果,这不仅忽视了审美滞留向前累积性奔流的本性与能力,也忽视了审美 滞留作为感官记忆激发、分泌审美前摄时位的生产性,最终构建出一种回旋着的、漩涡状的审美时间意识涌流 模式,把流畅时体处置成了走一步、退两步的卡顿时体。

  • 美学发现与价值重塑:农业文化遗产的转向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乡村审美活动兴起并确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大美所在。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于传统审美对象的美学特性,其独特性的根本来源是功利性和群体性的农民生产实践,这也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无法脱域,须介入式审美以引发审美经验。美学价值的重塑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 中州学刊-传播美学与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0-04

    摘要:随着传播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寻求共识、促进全球价值观的 交融与共生成为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关键性挑战。 基于传播学与美学系统整合的传播美学所蕴含的审美逻辑与 美学象征将有助于促进跨文化间相互理解,成为纠偏国际传播征候的新路径。 对传播美学的学术理路、国际传播 属性及其价值审视等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传播美学理念在国际传播中的多维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此种学理视角 的探究将丰富美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供方法论支撑。关键词:国际传播;传播美学;审美价值;认知性传播;审美性传播

  • 赵半狄的小窝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昊美术馆持续性项目“我与博伊斯”项目中,赵半狄一方面借着与馆藏的博伊斯作品与这位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进行对话,另一方面,他在展区以“展中展”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人类精神的庇护所,铸造了一叶逃离疫情的心灵方舟。赵半狄用审美的方式,搭建了一个超现实的襁褓、避难所、告解室,让人来到其中治愈和救赎心灵。疫情阴影下抑郁愁烦的人们,可以到这个小窝里来,在美学的灵氛中逃离沉沦的世界。

  • 论延安戏剧生产的共同体建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延安时期,戏剧工作者开展了以秧歌剧、秦腔、新歌剧等为代表的戏剧生产活动,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对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戏剧工作者主动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在戏剧生产中表达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与大众建立了同感互酬的情感共同体;他们自觉承担联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使命,通过戏剧生产活动凝聚人心,建构了具有改天换地革命力量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戏剧工作者充分发挥戏剧“高台教化”的教育功能,以戏剧生产活动为契机,在“普及”与“提高”兼重的文艺生产方针指导下,淬炼出了既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够带领他们提高认知的戏剧教育共同体。最终形成了延安时期戏剧审美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和形态,形塑了我国现代戏剧生产史上的别样景观。

  •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诗意嬗变及其文化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后世文学文本对柳宗元《江雪》诗意再建构,从追问钓雪人身份、纳入雪景书写、对渔翁身份的复归以及改变情感倾向等多维度展开。此源于文本内较强的叙事特征,特别是对人物、场景等核心要素的关注。同时,文本外部士大夫、民间与官方等不同文化圈层话语与文本内叙事要素,如深层叙事结构、情节奇崛等特点形成合力,使得后世阐释呈现由文人审美雅趣向民间俗文化尚奇取向转变,并为庙堂正统意识接受的雅俗并行、强弱势文化互渗的格局。

  • 明清造物视角下“物用”设计观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 明清造物视角下“物用”设计观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汲取明清造物智慧中的养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丰沃土壤,以更完善的视角应对设计审美多变的当下。本文从明清时期生活场景中的“物”着手,分析明清大环境下用物、造物的变革以及全社会审美风向的蜕变,概括出明清文人造物、用物的思想准则,包括造物基调、造物审美以及造物情感三方面,正确认识古代社会中“用物”和“造物”过程中复杂的思想内涵,最终阐明文人造物思想对于当代造物艺术的启迪,传承中国设计文化脉络。

  • 自先勇小说空间意象的性解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白先勇的小说叙述话语自成一家,艺术特征以精雅为主,轻缓柔美,细腻敏感,充溢着一种拂之不去的寂寞之感。空间意象是白先勇作品美学风格呈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对白先勇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类空间意象—公馆客厅、午夜公园和舞厅酒吧进行审美性解读,可以理解三类空间意象在感官、心理和隐喻中体现的时空错位、身份追寻和命运归依问题,从而发掘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审美空间,探讨小说寓“意”于“象”的空间审美内涵。高度凝练的地理空间意象在小说中的表达,是人物活动的意象化呈现,融合了作者的观察者视角、富有创造力的表达以及读者想象的审美意识合力。

  • 音乐的视觉化转向

    分类: 艺术学 >> 音乐学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7-18

    摘要:随着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视像 (图像或影像) 传递信 息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在音乐艺术领域,视觉化也同样改变音乐的表现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受众群体从“音乐听众”逐渐转向 “音乐观众”。本文聚焦视觉文化语境下的音乐审美问题,探析音乐视 觉化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视觉音乐“情境式”的审美体验。得出音乐的视觉化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音乐表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视觉文化时代赋予音乐的新形式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