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近代日本在传统汉学解构与汉学学科重构的过程中,反复出现了“汉学革新”的呼声,倡导对汉学进行改造与变革。这是东亚社会走向现代之路所必然发生的思想自省,反映出日本社会变革期的思想转换。持有汉学革新论的学者们虽然立场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具备以下特征:一方面强调文字、语言、典籍之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表现出实证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抛弃了经书解释与义理疏证的旧有学术形态,致力于文献批判。对汉学走向的重新构思体现出近代日本对实用性的追求,但关于汉学革新的种种设想表现出将汉学规范为一种狭义的古典学的倾向。与此相比,汉学家远藤隆吉的新“古典学”设想较为特别,更注重精神修养与道德培育,可为我国当下古典学建设提供一种富有启发的参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与字母或其他拼音文字不同,中国的汉字依赖于多重表意原则。伴随着数字媒体革命的发展和全球权力结构的重塑,这种多重性在中外不同地区的文学、电影、设计、建筑、视觉和表演艺术领域产生了丰富的碰撞和实验,影响了当今世界对汉字的再理解。美国汉学家安德里亚·巴赫纳的这本专著正是以此为背景,从不同理论视角以及中国—非中国的不同语境切入这段互动的历史,对汉字进行反思,提出“文字政治”这一概念,揭示并质疑了长期以来以文化僵化为特征的汉字观念的细微差别和矛盾之处。《超越汉学》不仅指出了语言、文字、媒介表达与文化和民族身份之间的多重联系,同时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傅斯年曾经提出中国人研究的中国学是“汉学”,而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做的中国学是“虏学”,而“汉学”与“虏学”是中国学的两个不可分割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傅斯年提出西方的Sinology其实与我们理解的“汉学”并不是同一件东西,它与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国学”更加贴近。回顾西方Sinology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Sinology形成时期所面对的是大清统治下的中国,所以,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专注于研究汉语文文献和古代历史文化的汉学,而是研究清代中国汉、满、蒙、藏等多种语文及其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国学”。通过对法国和德国早期汉学发展史的回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欧洲早期的Sinology不是狭义的“汉学”,而是“汉学”和“虏学”的结合,它是涉及中国多民族语文和古典文明研究的“中国学”。傅斯年倡导的“历史语言研究”即是对中国古代多民族语文和历史文化的历史的和语文学的研究,是近现代中西方之“中国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核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Sinology形成一个学科,并逐渐发展,但其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对汉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早期的“Sinology”不仅包括汉语文学,还涉及蒙古语、满语、藏语等与彼时欧洲共时的清代中国的多语言文化。因此,将Sinology等同于“汉学”,这种理解是对其内涵的简化与误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语文学和东方学的兴起,Sinology作为西方东方学的一支而兴起,它是对清代中国多民族语言、文献、文化的研究。尽管在当代人文学科的分化中,Sinology逐渐失去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但在中国,Sinology却经历了一次重生,近40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中国学者在引l人西方汉学成果时,常常忽视了Sinology与现代的“中国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异,我们今天对西方汉学的理解缺乏对其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摘要】不管是西方的汉学和中国研究,还是我们自己的国学和当代中国研究,都有将中国的古典文明研究和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研究割裂开来的倾向,二者常常互不关联、互不兼容,这不是当下中国研究理想的学术状态。新时代的中国研究呼唤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它必须在传统汉学、国学和作为“区域研究”的中国研究之间找到一条可以整合和圆融这三者的新的学术道路。而当下我们倡导和建构的世界中国学则是一条整合、圆融传统汉学、国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新概念、新路径,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的古代文明,而且也包括中国的当代文明,要借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总结,来解读中国当代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巨大成就。世界中国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它必须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向前推进,同时也要为推动当下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积极的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方汉学目录已有约 400 年的编纂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厚的研究材料。因其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史上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研究实践方面,中国学者可以从西方汉学目录的引介与评价、西方汉学目录的选编、自主编目、域外汉籍史等角度切入,切实发挥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纲领价值,同时应该强化理论探讨,力求建立容纳西方汉学目录的中国目录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1-04
摘要: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者有诸多影响。北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他者 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其中有两个代表性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写本研 究; 一是寒山诗研究。北美写本研究重视文本物质形态的研究,为国内敦煌写本的研究提 供了新思路,北美写本研究强调文本的流动性作者不唯一等观念尤其对国内学者有很大 影响; 而寒山诗由于在美国的风行,转而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跨文化接受与误 读的研究样本。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摘要】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侧重于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新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折射和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风景进入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审美的眼睛从功利转向非功利, 从人和动物转向植物与风景,这是人类美学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风景艺术的产生并非仅仅意味着审 美对象和艺术题材的重要变革,对自然风景的欣赏标志着人类的审美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对自 然的审美自觉。魏晋时期的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创造了风景文化。山水美学是中国风景文化的结晶, 中文的山水不同于欧洲语言的风景,自然审美的伦理化推动中国山水美学形成简淡疏阔的民族特征,为心灵 的诗意栖居提供洞天福地,构成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本走向。中国先于西方世界形成的山水美学是最具民族 性的美学遗产,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在访谈中,回顾了西方以了解“世界”文明为目的开启的汉学研究到以绘画史为中心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过程。尹吉男在总结各个国家、地区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变化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生产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了海外美术史家缺乏现场感、知识生产条件不充分、中国美术史框架不完善等问题。他认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都应该从问题出发,注意文献使用和知识生成的合法性、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概述20世纪俄罗斯汉学学派的奠基人瓦·米·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巨大贡献,展现其作为汉学家、翻译家、文化学者及教育家的卓越成就。首先,阿列克谢耶夫是译作等身的汉语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通过精准且富有文学性的翻译,将大量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引入俄罗斯,促进两国文学交流,并提出创新观点,为中俄语言文化的转换提供理论指导。其次,他重视中国文化的研究,以西学为工具解码中国文化,帮助俄罗斯读者理解其核心价值与魅力。第三,阿列克谢耶夫是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路径的开拓者,采用语言学和诗学方法对民间故事、传说等进行系统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第四,在中国年画收藏方面,他不仅收集了大量作品,还分析其历史、艺术风格和社会功能,提升了年画的文化遗产价值。最后,作为苏联汉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阿列克谢耶夫建立了系统的汉学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大大推动了俄罗斯汉学的发展,成为连接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内容提要20世纪俄罗斯汉学学派的奠基人、俄罗斯中国文学家、比较文学研究家瓦西里·米哈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基于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观,积极倡导在全人类视野下对中国文学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将欧洲学界熟知的西学经典作家和作品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文论的重要解码,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诗学研究的先河,奠定了以语文学为阐释路径的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法论,对中国文论经典进行了重构式的对话阐释,并以此为旨归构建起在相异中见相同、在异同中见相通、在相通中见相生的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体系。本文主要探讨阿列克谢耶夫独特的中西诗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