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当时的英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促进了激进主义的发展,更导致英国政治进入一段长时间的保守时期。在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下,从1789年到1815年,英国报刊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由开始的欢迎到后来的反对,再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转变。在两次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报刊作为舆论宣传的工具,直接影响国内舆论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另一方面,报刊作为舆论的风向标,更体现了英国对于法国大革命态度转变的过程。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商法国际化是对经济全球化下商法国际趋同的制度回应,亦是商法自我发展和民商法体系内部完善的客观要求。受限于商法传统,中国在过去商法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立法理念错位、法律移植障碍和国际化效果欠佳的制度困境,而当前民法典的编纂则进一步加剧了商法国际化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民法典国际化立法所引发的体系矛盾、司法障碍、立法滞后等问题值得商法所镜鉴。在此背景下,构建商法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应围绕法体系、法理念、法技术三个角度,体系上通过《商法通则》立法来弥补现有民商法体系中商事一般法的缺位问题,理念上通过强调商法的自治属性来为国际化立法提供指导理念,技术上通过拓宽法律移植的对象范围来实现商法移植技术的转型。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自2017年总统和立法选举以来,法国政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左右翼两支民粹主义力量和中间派挤压下,两大传统政党社会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左翼联盟、中间派和极右翼“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法国政党政治呈现日益碎片化和极化的发展态势。各政党针对不断涌现的新议题和选民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采取不同应对策略,而选民基于现实利益、价值判断、身份认同等不同因素进行投票,未能得到选民认可的传统大党走衰,非传统政党则借机崛起。2024年法国国民议会选举后,没有一支政治力量获得绝对多数席位,法国政坛面临史无前例的联合组阁困境。未来中间派和左翼联盟将面临严峻的执政挑战,极右翼则有望从中“受益”,借机壮大自身力量。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法国大革命曾于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回到历史现场,法国这一事件在中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呈现革命面貌,19世纪前半期它是法国历代君王统治轮替间的普通民变,19世纪后半期则被附着具有变革政体的民主意涵。1899年后它逐渐展现出作为革命事件的意象,并被认定是求权而非诛暴的新型革命。1906 年康有为刊发《法国革命史论》,以汤武革命为母题将其重塑,强调它只是发生在法国的汤武故事,属于中国古代革命的诛暴而非求权范畴。在法国大革命是诛暴还是求权革命的争论背后,是革命合法性观念于清末最后十年左右的转型:诛暴不再是革命师出有名的必备前提,求权也是发动正当革命的充分条件。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作为美好政治意象的贤君和仁政,无法再真正有效消弭革命声音,清廷失去了原先可收摄人心的护身符。这种革命合法性观念的变动,是理解辛亥革命何以发生的重要维度。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感发”是从现象学切入情感问题的独特概念。胡塞尔、海德格尔认为感发意味着已经处于某种动态的、开放的视域/境域,现象从中原发涌现出来,这一点经梅洛庞蒂发展后鲜明地介入美学。与此相对,一些法国现象学家恰恰认为感发意味着处于视域/境域之外,作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开敞可能,因而情感先于任何在世经验,且正是由情感才打开一个世界。基于情感产生新的现象显现,即现象不依于任何视域/境域而源初地自行显现,也产生出新的“美的现象”。法国现象学美学的“情感转向”分出三条主要路径:一是亨利将情感视作力自身对自身的施加和承受、表达和显现,一是列维纳斯认为情感从内部撕开主体,使得他人的面容对具主体性者显现,一是马里翁对“爱”进行还原后得到情感是自动感发与他异感发的交叉,指向现象自身的给出和显现。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直接民主思潮促进了公民投票活动的产生,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尤为学界关注。孔多塞因此成为法国历史上首位将直接民主思想载诸宪法并促其实施的理论家,并对大革命以降法国民主政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无套裤汉的自发主义直接民主思想相比,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更加注重法律秩序,是一种强调多元化的自由主义民主模式。但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孔多塞的公民投票理论带有过分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因此,其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法国与德国精神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现代法国文化秉承笛卡尔身体与精神的二元论,认为精神是纯粹的思想,超出于想象、感觉与激情。法国人不仅把精神等同于理性,他/她还相信世界在其本质上是理性的。法国政治家倾向于通过普遍性的镜片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精神与生物的活动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在德国文化中,生命以及在心理生活之中表达出这种具体的思考着的存在之一切东西构成精神的本质。德国人则关注于不听从于理性感觉与情感的诸般体验,在其中看到人类精神之丰富性与深度。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我们可以见到上述观念的具身化。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艺术历史学家皮莱在一场关于素描与色彩艺术相对重要性的著名辩论中,毫不掩饰地为以鲁本斯为代表的一派辩护,并为色彩派赢得了最终胜利。在他最后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更是将色彩作为重要标准列入他所创造的“画家的天平”艺术评价体系,主张将绘画理论从文学理论中解放出来,并强调绘画对于观众而言所具有的纯粹视觉兴趣问题。早期的艺术鉴赏并不局限于分类或视觉并列等方法论工具,而皮莱大胆地超越了其专业的正常领域,为美术批评建立了评价体系,总结了17世纪的艺术原则并将它视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品味的结束,是现代艺术批评毫无疑问的先行者。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十九世纪的法语文化建构了一个沉缅于形而上学、兼容异域精神、无心政治争斗的德意志形象,“蜃景”一词披露出其虚设性。这一景观酝酿于大革命后的移民一代,在斯达尔的《论德意志》(1813)中最终成型。尽管该书出版时,这幅幻象已被德意志民族主义上升的现实情景所动摇,但其内核仍被其后的法国浪漫主义所重拾,注入进十九世纪法国精神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法德文化迁变为研究兴趣,首先鸟瞰这幅蜃景的全貌,继而回溯其建构历程,尤其关注斯达尔美化德意志的政治意图,最终结合第一帝国晚期欧洲民族之争的政治语境,填补出遗落于蜃景之外的德意志现实。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设定了一个理性支配的理想的国家,它意味着一 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致力于使这个理性国家成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遭遇到了“苦恼的疑问”。德国当时现实存在的贫困以及私有制所带来的不自由、不平等,暴露了理性国家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也动摇了青年马克思对此种理论的信心。于是,针对同样问题进行探讨的法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真正纳入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青年马克思并未全盘接受法国的共产主义思想,而是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努力 将法国共产主义思想整合进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共产主义的 相遇是一个自主的理论发展和理论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互作用的过程。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法译始于1964年中法建交,在一个甲子的历程中以可观的体量与分量发挥了文化输出与国家形象重塑功能。从文化形象塑造视角考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法语译者、出版者、评者在译本选择、流通、阐释环节参与中国文化身份塑造,研究发现:法国学界的积极译介重构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法国典律;异域的阐释评价彰显作品的思想内容带来的认知颠覆与价值认同,聚焦人物形象引发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勉励,但放大女性与社会间的张力亦导致中国文化形象偏颇。这也启示我们:“摆渡人”的主观性选择与引导性阐释是构建作家与文本异域形象的坐标;异域价值取向参与中国文化身份的塑造;清除歪曲与遮蔽现象须构建话语场域。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来?这是李约瑟问题的核心。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关键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而在于科学的结构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博物学的科学体系、“大一统”型的技术体系、较高的体制化程度等四个主要的结构特征。它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持续发展且高度发达,但是不利于科学革命的发生。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使得理论一形式理性消亡,博物学的科学体系和“大一统”型的技术体系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无法向培根科学的受控实验方法转化,较高体制化的程度使得中国无法产生科学共同体,无法产生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和为科学发展辩护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构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儒法国家的权力结构:帝制儒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塑造了历史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博物学的科学体系,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一体化塑造了“大一统”型的技术体系,权力关系稳定的结晶塑造了较高的体制化程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波拿巴叔侄均从权力边缘返回,且都完成了双重政变,呈现出历史的某种“重演”。“历史重演”意指历史事实、事物由于内在原因、属性、本质一致而呈现出相似的表现与趋势,其实质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以相似的历史事件为介体的外部表现。思想家探讨“历史重演”意涵分歧的焦点在于人类历史是否存在实质上的可重复性。考察“历史重演”需统一“重演”的标准,将其与“重现”“相似”相区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波拿巴叔侄政变的重演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确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最终裁决者。对“历史重演”的把握有利于增强历史主动性,防范历史风险,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本文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法国大革命后单语主义的控制情形,接着以斯达尔为线索,探究其从单语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向,这一个案不啻为法语语言结构化转型的缩影。个案研究中,我们着重关照了洪堡语言哲学的影响及德意志的特殊作用。斯达尔借由洪堡的语言人类学视阈,搭建起德、法语在语言、文学及民族特性等复合维度上的比较模型。以此理论为基础,斯达尔还以德语“翻译精神”为武器,以科佩沙龙为阵营,对法语单语主义及其背后的帝国意识形态给予了回击。通过梳理督政府到第一帝国时期(1795-1815)法语单语主义的控制及以斯达尔为首的流亡派文人对这一局面的抵抗,本文旨在审视法语语言对异质性的拒绝、开放与晃动。此举既有利于揭橥现代欧洲起源背后的语言政治,又便于我们把握比较文学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语言学背景、反思国别意识上升期时跨文化交流的动力与阻力。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根据文学史的一般经验,书信体小说与浪漫主义难以共存:前者默认社交性为根本原则,后者以“不可沟通性”为内核。而斯达尔夫人的《黛尔菲娜》打破了这一对立,既延续了启蒙时期的书信传统,又以其革命性而被誉为第一部法语浪漫主义小说。《黛尔菲娜》如何在以沟通为目的的信件叙事中建构起“不可沟通性”?后者又缘何而来?本文首先从法国大革命后的历史语境中寻觅“不可沟通性”的书写动力,继而考察斯达尔夫人对传统书信文体的承继与逆反,旨在揭橥十八、十九世纪之交书信体文类的变形。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从书法国际教育实践出发,对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中三所高校的书法教学进行比较研究。从施教者与受教者特点、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多维性三个角度分析海外高校书法教学现状,结合当前海外书法教育的整体情况总结归纳存在问题,并提出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为核心的海外学堂教学体系完善措施。文章进一步以海外“兰亭书法学堂”为书法国际传播的样本,探讨文化自信背景下书法国际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挖掘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亮点与优势,为今后书法海外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随着人类探索自然世界规律与复杂社会问题的进程不断深入,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 作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由多元学科理论支撑发展演化而来的档案 学正面临着乘“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之风”破浪而行的重要历史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 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也面临许多问题:档案学科应该如何引入其他学科经典理论、方法与 工具以丰富对于传统档案学问题的理解?又应该如何将档案学的经典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于其 他学科研究问题的解决?在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的进程中,档案学领域产生了哪些新兴的 研究议题?此次对谈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对谈成果并非最终结论,旨在分享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 科合作的实践探索,探讨档案学科交叉与跨学科合作面临的机会与困境,也期许对谈中思想碰撞 的火花能够为未来档案学科的蓬勃发展燃起燎原之火。 (陈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