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5
摘要: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能力怎么来的实践角度,提出地理思维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应然指向,分析了地理思维作为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三层意义或价值:一是它影响地理学科能力的层级,即对地理学科能力水平的高低具有制约或促进作用;二是它影响地理学科能力的结构样态,即制约或促进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的完善,从而影响学科能力的持续发展:三是它决定着能力的学科属性并彰显着学科的社会价值。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5
摘要:区域地理始终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是区域认知最为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地理思维视域下自然地理特征的深度认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强化自然地理要素属性的整体性认知、强化自然地理特征呈现的尺度性认知、强化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结构性认知,对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具象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感知,促进知识系统的构建与内生,深刻理解区域特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涵养地理学科精神,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6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地理学思想是地理学学术创新的基础,不断指引着学科的发展路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学思想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应有之义。基于地理哲学思想,综合阐述了地理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思想内涵,并提出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构建系统知识观,关注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树立整体知识观,倡导跨学科学习;注重区域格局建构,培养分析与综合思维。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针对如何提升高中生地理调查实践力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调查式学习的新策略。该策略融合了地理调查式学习的核心特性、基本阶段、学习层次和评价体系等维度,通过问题驱动、方案设计、数据收集、分析论证、结果呈现和反思优化等环节,系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实施调查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地理调查式学习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其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地理调查实践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材变迁的风向标,教材革新映射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于202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新增"思与学"栏目,是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深入挖掘“思与学”栏目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指向: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锻造要素思维和整体意识,培育空间认知和空间素养,注重地理工具的实践与地理思维的延伸,培育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由此提出该栏目教学实施建议,以便地理教师更好地领悟新教材的精神,落实新教材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育人价值:以情景线索导航,树立正确人地观;借助地图与思维导图,助力综合思维训练;转换地理尺度,深挖素材价值;调用多感官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地理工具思维;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凸显科学素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5
摘要:培养地理思维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核心思想、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引领,以文本逻辑的推理与提升为切入,点,以问题空间的设置与引渡为路径,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摘要:以地理思维的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对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助学功能和弥补教材不足、辅助课堂教学功能进行强化,优化导学案的内容设置和版面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基本知识技能的运用,提升学生对学科思想、理念的认同和理解,有效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是历史必然。乡土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是结合本乡本土实际和特色而编写的地方教材,是联结乡土地理课程和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纽带。乡土地理教科书应牢牢把握发挥育人价值、发展核心素养的乡土教育功能,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增强乡土性育人、引导发展性教学、诠释地方性知识和构建系统性呈现的编修原则,从组织课程内容、丰富功能栏目、精选乡土资源和重构章节体例四个角度展开编修。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地理标志权的行使与限制是地理标志保护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地理标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所指示产品的质量、声誉及其他特征与地理来源密切相关。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多个行政主管部门“立法过度”,导致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混乱、双重保护引发的权利保护冲突等问题。司法实践中,利用商品包装、商品名称等冒用他人地理标志的投机行为被认定为侵权,但对商品产地的叙述性合理使用能够对权利人的主张进行有效阻却,而当这种使用超过一定限度时,使用不合理方式获取交易机会则会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希望本研究能为地理标志权的保护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根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溯源和内容特点,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五个维度。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近代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华民族共同体五维内容出现的频次,对近代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将近代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露端倪”“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达到新高度”三个阶段,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和演进趋势。从时间序列、发展路径和历史借鉴三个方面揭示我国近代地理课标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演进的学理。从时间序列来看,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各维度有不同的演变特征;从发展路径来看,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符合历史逻辑;从历史借鉴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该结合近代地理课标内容。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摘要: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语义结构,提出地理教学需培育和践行的“学生发展核心地理素养(体系)”的简称应为“核心地理素养”。在梳理核心地理素养内涵、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地理思维的概念是基于一定地理学思想与理论,运用知识和技术解释、解决问题的较为稳定的心智过程与行为。地理思维作为心智活动与行为能力的统一一体,是可见、可测的,其完整性成为核心地理素养的表征。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山海经》各山经有着相同的叙述模式,山经属于具体的山脉,记录了各山脉走向、发源于山脉的河流流向,以及山脉所代表的地域性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矿产等和当地的气候特点。因此,从这些地理特征不难找到各山脉的所在位置。把中次八经解读为川西松潘高原,最具标志性物产是经中提到牦牛和竹子共同出现,地方可以确定为青藏高原南部或东部边缘,经中山脉为东北走向,据此定在岷山一带,再加上各种物产跟川西十分吻合,中次八经为松潘高原无疑。为方便理解,本文直接对原文进行解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以科学普及出版社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编写为例,阐述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编写特色,并提出使用建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编写理念紧扣地理课程标准,凸显教材育人价值,彰显地理科学的新发现与新进展。在编排结构上,搭建了基于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单元学习框架;在目标设计上,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目标;在内容选择上,活化课程内容,优选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项目学习,强调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栏目设计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栏目编写方式;发挥栏目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使用的相关建议如下:以学生为主体,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因材施教,挖掘教材内容。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前人对于唐代荆州诗的研究侧重文学评论,而较少关注其中自然地理的书写。事实上,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由于唐代流传于世的地理文献较少,因此不妨采用唐代诗歌作为一种“史料”,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揭开唐代荆州自然地理的另一番面貌。同时,考虑到诗歌创作的个性化因素,还应结合其他文史典籍进行辨析,从而发掘诗歌中讹误或虚构的成分,通过诗史互见、文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更加立体、全面地剖析、还原唐代荆州的山脉特点。在唐代典籍记载寥寥的情况下,诗歌留下了当时的山川影像,并在文化层面反哺自身、滋养后世,呈现出良性的文史互动。正是由于诗歌具有较高的传播性和留存性,故可以与历史相参照,为后世的地理研究提供参考,从而补充和细化历史记载。同时,诗歌所记录和构建的山川影像经由辨析、还原,也有助于后人想象当时诗人眼中的画面,并感知其心中的情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6
摘要:湖湘派是晚清拟古诗潮的重要代表。其中又区分出汉魏六朝派、中晚唐派,则是从时间维度上来思考诗歌传统发展的内在轨迹。但这种命名容易忽视诗人学习取径的多样性,违背文学史的客观实际。就创作来看,前人的拟作或所谓的复古主张,主要依据诗歌的形式因素,比如掌握格调、声律等等,而山川作为一种客观地理条件,亦可纳入此范畴,以开拓拟古的一条途径。此外,晚清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迫使朝廷重新审视国家疆域。而湖湘一带多山川,地理形势复杂,他们中的部分吸纳西方知识,将舆地考据带入创作之中,促成诗歌产生新的变化。因此,山川景观不仅是诗学建构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诗人藉此学诗的媒介对象。受地理景观与时代经世思潮的交互影响,文人以诗歌陈述山川,勾勒地图,体现出空间认知的更新,有助于激发民族忧患意识。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学科类课程要以不少于 10% 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积极响应这一要求,精心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依据尺度思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教科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小尺度的地理实践型、区域尺度的地理综合型、大尺度的人地协调型。剖析不同类型地理跨学科主题模块设计的特色与全面育人的理念,并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学中开展的策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明政府加强对辽东的重视与治理,越来越多的文人来到地处北疆的辽东,创作了许多书写辽东地理形象的纪行诗。在历史与传统书写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在数量和内容上超越前代,记录了山川地貌、社会现实、风物人情等诸多方面,打破传统片面的地理认知,呈现历史,传播文化,为研究明代辽东文学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先秦典籍《山海经》不是什么荒诞不经的奇书怪志,恰好相反,它以翔实的资料告诉人们世界真实存在地理多样性。经中根本没有所谓的怪物神兽,记载的全是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比如“其状如狐而九尾”,后人就简单地认为是九条尾巴的狐狸,早期文字还不太成熟,词汇少,没有量词,九尾并非“九(条)尾”,实为“九(环)尾”,它是南美洲长鼻浣熊,外形像狐狸,尾巴上有九道黑环;“蛇身人面”是印度眼镜王蛇,椭圆形脖颈皮褶后面长有眼睛和嘴巴图案,看起来像一条人头蛇等。经中不少地方 并不难确认,比如“其草多韭”的山在贵州韭菜坪;“其汗如漆,其味如饴”的树即北美洲糖枫树;“其状如鸡而鼠毛”的鸟属于澳洲鸸鹋;“其状如马,文臂牛尾”的兽为非洲斑马等。原生态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红薯、木薯、烟草等,经中都有详细的描述,收录物种范围覆盖全球。中华文明由先民战天斗地创造出来,哪来向壁虚构?经中大量的数据源于科学测量,所有记录来自实地调查。它记载世界上主要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矿产气候等自然地理以及当时的人文地理,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珍贵史志,是一部 严谨、专业、充满探索精神的上古百科全书,是夏朝组织世界探险的伟大成就,是人类第一部世界地理博物志。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摘要:摘 要:提出地理“学本”的概念,对地理问答式学本的版式、设计理念、技术指导、实施原则和成效等进行了阐述。通过学本实施的预习、教学、整理三个步骤,“我问我答”、“我问他答”、“他问我答”和“再问再答”四个环节,体现学习的差异性和个性发展,形成更准确的学习目标;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力发展,获取更有策略的学习过程;体现学习的协作性和持续发展,达成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发展,以及甘青地区的地理区位都密切相关。青海和西藏山水相连,青海省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理的、宗教的、军事的、政治的、民族的,以及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与甘青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牵动与影响非常明显。甘青地区尤其青海和甘南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而甘肃其他区域作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区在吐蕃王朝势力强大时也几乎被其全部占领,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甘青地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控厄西北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原联结新疆,西藏等地的锁钥之地,甘青不稳则新疆,西藏必失,甘青地区这种不可替代的区位特征,对历代王朝在这里所推行的藏传佛教的政策具有深刻影响,继而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