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媒介与构建——卡尔·安德烈作品的知觉分析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本文从知觉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卡尔·安德烈的极少主义作品中的结构与审美特点,以发现看似相同作品间的“细微差别”。

  • 培育智慧心: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彼此割裂,使当下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中国心(芯);滥用积极心理学和罗森塔尔效应,让某些学生生成了一颗“玻璃心”;将个体的某些品行问题看成心理健康问题,让一些学生未及时生出健全的道德心或智慧心。这是导致当下中国一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的三个重要原因。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是:适当传承中式健康观和高度心理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理论根基;科学开展赏识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或智慧教育培育学生的道德心或智慧心。多措并举,让学生尽早生成智慧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 我国外语教学情绪研究的热点与趋势(1992—2024)——基于CNKI的知识图谱分析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摘要:近年来,应用语言学领域出现了积极情绪研究热潮。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限定数据来源为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对国内30余年(1992―2024)的外语教学情绪研究做知识图谱分析,梳理发展脉络,回顾经典议题,呈现热点议题,预测前沿议题。研究发现,我国外语教学情绪研究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新近研究以正性情绪为主,关注多重情绪的动态交叉。本文进而对国内的外语教学情绪研究提出三点展望:1)研究对象交互化、多语化;2)研究视角丰富化、网络化;3)研究方法动态化、混合化。

  • 核心素养“落地”:基于教学的审思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26 合作期刊: 《江苏教育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落地”是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教学心理学的视角看,核心素养“落地”实质上是受教育经验引起学习者核心素养相对持久变化的学习过程。为确保核心素养被学习者习得,教育实践工作者需在更新知识观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发展就是学生以不同程度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结果,而后依托有关核心素养习得的科学理论,探索、检验和实践促进核心素养习得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避免落入形式训练说的案白。

  • 视觉在古德曼图像再现说中的暧昧处境——从知觉出发的一次考察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作为当代图像再现说符号论一派的代表人物,纳尔逊·古德曼批判了以往图像再现说的相似性理论,并将图像与再现对象之间的关系转译为符号学意义上的关系。这一做法集中体现了视觉及图像问题在他理论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古德曼借用了视知觉研究成果来批判相似论,论证了他图像再现观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的图像再现方案又搁置了视觉与图像问题。论文也分析了古德曼图像再现方案得以确立的潜在的知觉心理学间接知觉论资源,以及这种间接知觉论理解视觉经验的模式如何被古德曼转化为了他自身的艺术符号学模式。

  • “应试教育”之反思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06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出现“应试教育”的提法,初心是要切实扭转当时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考试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影响下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等不良倾向,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并没有否定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意图,这样的精神不应被全社会误读。目前在我国社会和教育界广泛流传的“应试教育”的概念均是描述性的,是欠严密欠科学的概念。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应试教育”的有关问题。科学的“应试教育”的内涵是:凡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带有应试功能、着眼于培养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统称为“应试教育”;如此定义下的“应试教育”应是中性的概念,它既有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正面作用,并能够为下一代今后的创新创造打下坚实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有在使用过度的情况下,产生阻碍下一代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从心理学视角可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听读背练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为将来的创造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做法,无可厚非;采用考试选拔人才总体上是公正公平科学的制度设计。我们应充分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并应该认识“应试教育”的“双刃剑”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工作中努力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 数字时代的 “心理庇护所”: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沉浸式体验与现实逃避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心理技术与应用》

    摘要:《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成功的现象级游戏,揭示了沉浸式体验与现实逃避之间复杂的心理学联系。本文首先介绍了诠释沉浸式体验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了现代游戏设计如何通过感官刺激、认知参与和情感共鸣提升玩家的沉浸感。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精细的视觉音效、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度的角色扮演,成功构建出一个高度沉浸的虚拟世界,满足了玩家的心理需求。随后,本文讨论了沉浸式体验作为“心理庇护所”,可以帮助玩家暂时逃避现实中的压力与焦虑,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退化。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沉浸式体验对千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了其积极与消极作用,并且对于未来的游戏设计和心理健康干预提出了建议。

  •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程正民对俄苏文学理论的多维透视与历史重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程正民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学术生涯主要围绕俄苏文学理论批评、俄苏马克思 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及俄国作家创作心理学、20 世纪俄罗斯诗学流派等主题展开深入探索。他的工作不仅 填补了我国在俄苏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空白,更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及巴赫金诗学研究方面 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俄苏文学批评史的系统整理,以及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展现了其学 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他对巴赫金文化诗学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在对“对话理论”的精准把握上,还体现 在与中国文化诗学理念相结合后,为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论阐释。 此外,他还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教材选取与编写的相关议题,为文 艺学学科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某种参照。

  • 彻底模拟他心的认知机制难题及其解决思路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彻底的模拟论认为人们无需心理知识就可认知他心,并且人们是通过彻底模拟获得心理概念的。但是,如果没有心理知识,彻底模拟并不能充分认知他人心理状态,也难以说明心理概念如何获得。由此,有必要基于经典模拟论的思想,并吸收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思想,对他心认知机制做出重构。本文重新阐释了心理命题模块,对心理概念和非心理概念的获得做出相应解释,并论证镜像神经元的科学证据不支持彻底模拟论。在基础上,修正后的读心模型比彻底模拟论和传统理论观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 从现代和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康德认识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摘要]在康德时代,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尚未诞生,一方面,康德认识论学说中哲学方面内容与心理学方面内容紧密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赫尔德等哲学家重视语言研究,而康德轻视语言的作用。这些情况既不利于哲学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心理学、语言学等实证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在当时无法避免。现代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现代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初,至今均已发展一百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有必要从现代心理学及现代语言学等新的学科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和评价康德的认识论学说,把其中的哲学内容与实证科学内容区分开,并找到其缺陷及其原因,方可与时俱进,较为科学准确地得出新的认识。笔者《超越西方思想》一书所做的哲学创新建立在明确区分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由此出发去看康德哲学可得出一系列新观点。例如,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次,本文提出并论证:感性处于个体层面,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知性和理性则处于人类整体层面,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不应把它们相提并论。再如,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物自体,人的认识能力因此是有限的,本文则认为人类通过对万事万物的分类和命名而创造出大量语词术语,通过研究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而得出大量科学知识并用语词术语表达出来,个人的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能力即科学创造能力则是无限的,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 强制阐释论:“诗哲之争”的当代回应与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张江强制阐释论的提出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批判西方文论中强制阐释的思想理路,要求阐释回到文学本身;第二阶段反对文学阐释自说自话,坚持文学阐释的可公度性;第三阶段借用心理学的观点重新审视强制阐释论,最终指出:文学是非认知的,是体验之上的“共鸣”,而非科学论证的“共识”。这些观点都指向了西方“诗哲之争”的古老命题,现当代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是这一命题的延续。强制阐释论的系列观点实际上就是从文学阐释的角度为“诗”辩护。将强制阐释论还原到“诗哲之争”的历史视野,不仅可以明晰强制阐释问题的由来,还能体现出强制阐释论在解决阐释问题的同时,为“诗哲之争”带来的新发展一丰富了为“诗”辩护的理论话语;强调了诗性阐释中理性和体验的作用;发展了诗哲之争的心理学维度。由此,在文学阐释理论的展开中,“诗”与“哲”的真正关系逐渐得以澄明。

  • 阻碍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谬论简析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本世纪初开始的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界出现了对引进的一些西方教育理论消化不良的问题,产生了诸多流传广泛的教育谬论,如“发现学习优越”论,过度吹嘘发现学习方式的作用;“知识技能无用”论,无端地否认知识技能的掌握对能力培养的奠基作用;“学习金字塔”的谎言,采用移花接木的理论伪造实验数据说明有悖科学的教学结论;滥用“罗森塔尔效应”来夸大成人或教师的鼓励对儿童成长的决定作用;以及“儿童创想天生”论,主观臆想1岁婴儿比少年有更大的创造力等,已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对这些教育谬论进行仔细剖析,找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认知文学研究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外国文学》

    摘要:认知文学研究作为前沿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旨在将认知科学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心智,它在诗学功能、阅读行为、文学情感与虚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产生了空前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形成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接受美学、认知文化研究和认知历史主义等跨学科研究分支。鉴于它们在具体学术实践上或各自为政或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叠而远未形成统一的学术体系,本文拟重返认知文学研究赖以发生的三大理论原点——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它们为分类依据,通过例释三大相应模式下的典型学术观念,洞悉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 量子认知: 跨学科视角下的认知模型与决策理论创新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量子认知心理学通过引入量子力学中的叠加、干涉和纠缠等核心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认知科学的基本机制,尤其在决策、感知觉、语言和记忆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量子决策模型利用量子概率与量子测量过程,能够解释人类在面对复杂、不确定情境下的选择偏好,弥补了经典决策理论的局限。此外,量子认知模型在处理多重选择、模糊性和信息干扰等认知现象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如此,量子认知心理学在理论深化与实验验证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将量子力学的抽象理念与具体的认知实验巧妙融合。随着量子计算、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量子认知心理学有望为认知研究与技术革新开辟更多路径,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 人工智能伦理制度的跨学科建构:复杂适应系统的思路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如何让人工智能伦理从道德原则走向实践,是全球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对此,伦理学、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社会学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工具。其中,原则主义是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的主导性方法论,它具有灵活性等优势,但也存在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融合进化心理学、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行为法经济学,构建“复杂适应系统伦理学”,可提供具有动态适应性、技术支持性,实现多层次和多主体参与、跨学科理论有效整合的理论框架。法哲学内部,包括卢曼系统论法学关于法律原则的已有讨论也可以为科技伦理研究和制度建构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