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刷媒介礼图图文关系的现代演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经典礼学文本的图像表达,礼图既有礼的属性,又有图的属性。借鉴符号学、语义学理论对图文关系的分析,可以将礼图文献反映的图文关系分为文字占据主导的“文主图附”和图像占据主导的“图主文附”两种类型。对这两种类型,可从不同方面加以区分、考察和认识。图像数量、版式特征、编慕方式等因素都发挥着影响礼图图文关系的作用。印刷媒介是传统礼图的主要载体,其本身的局限性制约着礼图演进。绝大,多数印刷媒介礼图都由文字占据主导位置,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图主文附”特征。印刷媒介礼图图文关系的发展有过波折与反复,但向着“图主文附”图文关系迈进的趋势也很明显。

  • 从知识到制度:明清河工漕运文献的生产机制考察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清时期,黄河下游防洪与京杭运河漕粮运输相互交织,水利事业成为经世要务,立足于治河保漕的政治现实,治水官员自发书写水利知识,水利机构编制制度依据,大量记载治水过程、规范漕运行为的河工漕运文献纂辑生成。河工漕运文献或抄最各类文书、档案、水利文献的类编成书,或在保留原文献上重刊、增修,其文本特征蕴藏治水实践中国家营造治水权威性与官员群体寻求决策合理性的主观取向,反映明清治水政治遵奉成法成例的政治文化特征。

  • 再说汉学、虏学与中国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傅斯年曾经提出中国人研究的中国学是“汉学”,而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做的中国学是“虏学”,而“汉学”与“虏学”是中国学的两个不可分割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傅斯年提出西方的Sinology其实与我们理解的“汉学”并不是同一件东西,它与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国学”更加贴近。回顾西方Sinology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Sinology形成时期所面对的是大清统治下的中国,所以,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专注于研究汉语文文献和古代历史文化的汉学,而是研究清代中国汉、满、蒙、藏等多种语文及其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国学”。通过对法国和德国早期汉学发展史的回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欧洲早期的Sinology不是狭义的“汉学”,而是“汉学”和“虏学”的结合,它是涉及中国多民族语文和古典文明研究的“中国学”。傅斯年倡导的“历史语言研究”即是对中国古代多民族语文和历史文化的历史的和语文学的研究,是近现代中西方之“中国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核心。

  • 欧洲 Sinology:汉学抑或中国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Sinology形成一个学科,并逐渐发展,但其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对汉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早期的“Sinology”不仅包括汉语文学,还涉及蒙古语、满语、藏语等与彼时欧洲共时的清代中国的多语言文化。因此,将Sinology等同于“汉学”,这种理解是对其内涵的简化与误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语文学和东方学的兴起,Sinology作为西方东方学的一支而兴起,它是对清代中国多民族语言、文献、文化的研究。尽管在当代人文学科的分化中,Sinology逐渐失去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但在中国,Sinology却经历了一次重生,近40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中国学者在引l人西方汉学成果时,常常忽视了Sinology与现代的“中国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异,我们今天对西方汉学的理解缺乏对其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

  • 汉学、国学与世界中国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摘要】不管是西方的汉学和中国研究,还是我们自己的国学和当代中国研究,都有将中国的古典文明研究和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研究割裂开来的倾向,二者常常互不关联、互不兼容,这不是当下中国研究理想的学术状态。新时代的中国研究呼唤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它必须在传统汉学、国学和作为“区域研究”的中国研究之间找到一条可以整合和圆融这三者的新的学术道路。而当下我们倡导和建构的世界中国学则是一条整合、圆融传统汉学、国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新概念、新路径,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的古代文明,而且也包括中国的当代文明,要借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总结,来解读中国当代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巨大成就。世界中国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它必须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向前推进,同时也要为推动当下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积极的贡献。

  • 哲学中的时代与时代中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摘要]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时代被纳入哲学的反思之中,构筑了一种区别于“描述性的历史学”(Historie)的“理性历史”(Geschichte),理性成为历史哲学的本质规定,哲学研究试图寻求历史的理性化进程,并把“时代”纳入其研究对象。这一思想进路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并促成了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在如何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却产生了根本性的差异:德国古典哲学所构想的时代仅仅是被体系性的理性规定的时代,对时代的改造因此成为理性体系的自我改造;马克思则建基于社会现实的优先性,凸显了哲学与时代之间存在的错位,建构唯物史观,揭示出现实的具体时代独立于观念体系的客观性。原本作为理性发展环节的“哲学中的时代”由此转变为“时代中的哲学”,为“改变世界”的现实革命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保障。

  • 荀子思想中的道德动机———基于心与道关系的探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荀子主张性恶,那么人如何有为善的道德动机成为一个困难且重要的问题。 在对荀子道德动机的不同讨论中,隐含着对荀子思想中道德来源的不同理解:道德究竟是独立于人而实在的,还是人建构的结果? 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有助于理解荀子思想中道德动机的产生。 荀子的道德主张应被视为一种道德实在论,道德并非为人所建构,而是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本于人之“天生”,人心蕴含了与道一贯的理性功能,因此符合道的现实道德秩序才可以基于心知的能力被建构出来,这就是“心能知道”的圣人制作礼义的过程。 人对礼义的自愿遵守,基于自然欲望中有和道“意气相投”的要素,这是其能在遵循礼义的过程中转化自利欲望而有道德动机的前提。 礼义的建构和人自身德性的培养,是人后天经过修养过程实现的对道的“人成”。 虽然荀子不主张天道就是人道,但人道是人经过“伪”之后在人伦社会中对天道的延续和完成,这是一种“天生人成”的道德秩序建构。

  • “沙丘”的两次政变及其延伸问题 ——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史记》中的“沙丘”,位于今河北邢台市平乡县东北,该地与商纣王、赵武灵王、秦始皇之死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赵武灵王废去太子赵章,“传国”少子赵何,引发前 295年的“沙丘之乱”:秦始皇外遣长子扶苏,意欲传位给少子胡亥,在前 210年秦始皇死于东巡返程途中,爆发李斯、赵高联合发动的继承人秘密变更事件,即“沙丘之谋”。这两次政变,都是君王以个人意志构成对国家制度的不正当干预,想要在继承人问题上突破周制,由此造成国家政治中枢的信任关系破裂,引发高层派系斗争,最终酿成政变。西汉建国初期面临相同困境,先后经历了刘邦欲改易太子,吕氏外戚干政擅权,谋议刘邦第四子即位等几场政治风波。但汉初政治中枢成功应对了风险挑战,推动国家治理由武功转向文治,实现了第代政治核心层向第二代的曲折过渡。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吕太后本纪》的书写中。君位继承的背后,实际上是两代政治中枢如何实现平稳交接的问题,要解决这项国家治理中的难题,关键在于领导集体如何凝聚共识,中枢核心层如何建立政治信任。

  • 阿尔托与否定神学 ——否定的精神性与展演之间的存在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基督教文化学刊》

  • 艺术、道德与现代心性:梁漱溟对礼乐的现代重构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梁漱溟反对新青年从礼乐的制度实践层面批判礼教,立足于个人生活的本体视角,他认为礼乐不过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仁心真情的表现,是生命最对的情和最恰切的理的体现。在现代性视域下,他用艺术和道德来诠释礼乐,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化的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化的道德,能够起到宗教性的作用而没有宗教的弊端。梁漱溟对礼乐的现代“心”学重构,既是接纳西方近代的审美主义思潮并维护中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立场的结果,更是传统的政治—伦理制度实践中的礼乐解体而社会性宗教制度的礼乐重构又遭流产的结果。换言之,礼乐的合理性存在只能被迫栖居于“心”。这颗“心”虽然继承中国古典心性的某些内涵,但核心是知情意三分下的现代“心”理。礼乐的“心”学化重构,在现代性的推动下,必然走向礼乐的道德化和审美化。

  • 汉学、国学与世界中国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王阳明理欲观的演变及其与朱子学的关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继承了朱子的“理—欲”二分结构,同样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既遮蔽了朱、王理欲观的差异,又忽视了王阳明理欲观的前后演变以及朱子学在其中的刺激作用。朱子理欲观的宗旨是“明天理,灭人欲”,强调明天理对灭人欲的优先性。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理欲观有支离之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然而阳明早期的理论面临一个困境:缺乏道德判断的环节。在朱子学的刺激下,王阳明逐渐酝酿其致良知说以求突破困境。致良知说提出后,阳明确立了新的理欲观:依良知之天理而去人欲、存天理,即“致良知,去人欲”。这一理论某种程度受到了朱子学“独知”说的影响,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总而言之,从朱子的“明天理,灭人欲”到阳明早期的“去人欲,存天理”再到晚期的“致良知,去人欲”,经历了类似于“正—反—合”的逻辑历程。

  • 乾隆朝天山北路铜矿开发与铸币政策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清廷平定天山北路后,内地制钱大量流入。乾隆四十年清廷在天山北路设置宝伊局,依照内地制钱形制铸钱。为解决铜的来源与铜厂管理问题,清廷在伊犁附近开采铜矿并建设铜厂。经过清廷管理与整顿,铜厂犯人逃跑与铜矿产量下降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实际流通中常出现混用天山南路新普尔钱与天山北路制钱及私铸私销的问题。清廷意图通过统一天山南北货币形制、调换货币形制的方式解决。实际运作中清廷选择“从弛到禁”,并未引发经济社会秩序动荡。天山北路铜矿开发与铸币政策的稳定是清廷合理考量天山北路经济治理政策的结果。

  • 《老子》“宠辱若惊”章新解基于简帛古本《老子》的讨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缀”的“”字,应释为“替”,读作“樱”,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辱”以下数句是为了说明老子对世俗宠辱所采取的态度。世人贵宠而厌辱,而老子则等同视之,甚至以宠为下。“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是两个贯通、递进的命题,人“贵大患”便是由惧辱而来的对生命本真的樱扰。“无身”与“贵身”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其理解“身”的角度不同,“无身”是实现“贵身”的手段与工夫。“无身”的“身”,专指不合于道之“身”,这是《老子》的特殊用法。“无身”并不是对个体生命之“身”的消解,而是对受到外在宠辱的樱扰、不合于道之“身”的否定。

  •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存在论属性——以劳动范畴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完成的是诸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演绎,而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或认识论演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所提出的两条道路揭示并超越了经济学家的经济范畴演绎和黑格尔纯粹观念论的体系建构。无论是黑格尔的观念论体系抑或康德的知识学路径,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样完成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认知而不是现实批判。因此,马克思通过扬弃康德的知识学与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其改变世界之哲学诉求,即:保持经济范畴与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二元张力,而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讨论为例,通过区分“劳动一般”(Allgemein与überhaupt))的两种表达方式,对劳动概念作存在论演绎,将黑格尔思辨辩证法中的“一般、特殊与个别”的三元的封闭体系,转变为“一般与一定”的二元对峙的开放性结构,从社会历史现实来理解劳动形式的变化,突出劳动形式中独立于头脑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定性。

  • 典、老选任与秦代国家统治的赋役逻辑——岳麓秦简《尉卒律》“置典老”条试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岳麓秦简《尉卒律》(简142—146)规定的秦代典、老人选,是因年老、复除、家贫等原因不能或不须服役者,“无害”且爵位在不更以下,无爵或低爵者优先。这一规定的首要考虑是让更多民众承担徭役。数量众多的典、老不可能领受薪俸,却事务多、责任重,具有明显的差役性质,不担任或不优先担任典、老成为爵高者优待的组成内容。而秦代国家出于统治实效的考虑,希望由里内推举“无害”之人担任典、老,但在成本压力下只能强迫免除徭役者和家贫不能服役者轮替担任。典、老选任规定反映出国家对民众役使的扩大,通过使民众无偿承担与政务相关的杂役,国家将统治成本向民众转移。

  • 以史为师的重拾与创新——德语区环境史学者笔下的自然灾害史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自然灾害史近年来成为德语区环境史领域的学术前沿之一。在研究的主旨方面,环境史学者重拾 “以史为师”的史学传统价值观,大力提倡历史学古老的教育功能,其新近的灾害史书写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 进灾害管理机制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凸显出环境史作为史学新兴学科的实用价值。德语区的环境史学者将环境史引入 传统的自然灾害史叙事,在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突破。“以史为师”观念的回归,既是批判 史学的兴起使然,也关联着社会史、文化史等新史学流派之间的彼此争锋。环境史学者著作中的价值取向回应了学派 争议,表明了自身倾向于文化史的学科定位

  •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黑水城佛顶尊胜曼荼罗木板画题写经咒考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部的科兹洛夫藏品中有两件黑水城出土的佛顶尊胜曼茶罗木板画。现有研究几乎全部围绕绘画内容开展,但对布满板面的西夏文经咒的研究却极为缺乏。这首咒语确切来说应名为《顶尊总持》,是佛教著名密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在西夏时代的新译本,不同于传统汉、藏文本。这首咒语在形式上是“尊胜心咒”与“尊胜咒"的合编,而使其成为西夏传本独有的特色。两幅木板画将“书写”与“坛法"这两种密咒使用方法合而为一,使西夏文《顶尊总持》不仅是供修行者念诵的陀罗尼,而且更具有了加持木板画的功用。

  • 商周金文所见族氏名与氏名异同略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族氏名与氏名存在较为鲜明的时代对应性与族群对应性,但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与联系则有待探索。两者在概念、来源、内涵等方面存在重叠之处,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具体使用方面,族氏名具有独立性,与同篇铭文其他内容不存在直接文义关联,是有意另外标注的;氏名一般出现于铭文内容中,作为个人称名的组成部分,而非特意标注。这是族氏名与氏名的重要区别之一,或与西周时期作器者心态的演变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存在关联。另一方面,族氏名与氏名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均为某一血缘组织的自我标识。西周时期出现“拟族氏名”以及出嫁女子将夫家族氏名作为自我身份标识的现象根本源于两者性质的相似,同时也映射出商周文化差异与西周时期商周文化交融、交替的历史进程。

  • 《吕刑》“德刑”思想钩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尚书·吕刑》主旨,《书序》说是吕侯为穆王训夏赎刑,然全篇并无夏朝痕迹,所记为从蚩尤、三苗、伯夷以来,社会从暴政走向刑法、德刑的大脉络,当属周人所述先秦司法史。篇名犹言“吕侯说刑”,前半篇论刑之渊起,揭示三苗“德刑”之伪。后半篇论如何建设真德刑,涉及德之缘起、学理、结构、价值等大本大原问题,以及审案程序、疑赦从宽、典狱守则等操作规范,足见周人德刑思想的体系已在理论与制度层面上成立,其深意则是为刑安装“准星”,使之能精准除恶,故反复论德,而未渲染如何用刑。《吕刑》所谓德刑,并非儒家之德与法家之刑的简单相加,而是“德之刑”,犹同篇所言“祥刑”。各国皆有刑,而以德字加诸刑字之上,强调刑必须在德的指导下使用,则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