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围绕 《日本国宪法》的改宪—护宪政治过程是日本政治的关键内容,也直接关系到战后日本国家的存在方式。2015年 “反安保法运动”以来,“立宪主义”成为日本政治的关键词之一。以安倍晋三内阁为代表,日本政界保守势力名义上未否认宪法和 “立宪主义”,但对宪法的理解仅限于理想和条文,对 “立宪主义”的理解仅限于借宪法论证其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与此相对,日本在野党、学界、国民对 “立宪主义”有不同认识,相关国会斗争和政治运动带动了日本社会舆论与政治格局的变化。从日本国内看,“捍卫立宪主义”不等于 “反对修改宪法”,但基于立宪主义比基于和平主义能形成更广泛的共识,有可能对 “安倍式改宪”形成进一步制约。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阳明学运动在与各种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塑造了日本学人的实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东亚,日本学人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在1904—1932年间,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就被陆续翻译成日文出版,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学派。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传播到中国,影响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至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中日战争爆发和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向”,中国学者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有所减弱。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日本中世纪古文书学的起源受到德国古文书学的影响,这一学科自江户时代至明治时期经历了显著 发展,重点关注文书的分类和政治权力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重心从传统的样式分析转向文书的实际应 用和其在社会中的实践作用。新兴古文书学提高了对文书原件的关注,将相关人员的行为纳入研究视野,并与社 会史研究产生联动。此外,日欧古文书学的比较研究也为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可能性。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本文聚焦日本军事发展的最新动向变化,认为其正在突破战后“和平宪法”对其军力发展的限制,通过内强能力、外延运用的方式切实提升军事实力,在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罪责进行彻底反省的背景下,却在谋求发展超过自身需要的强大军事实力,正在给东亚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稳定带来重重阴影。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08-08
摘要:近百年来,日本学界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之作多有译介到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战后日本学者对中国绘画的研究多采用“样式论”(即“风格分析法”),尤其对山水画的研究多以日式审美意识为依托,注重品鉴作品的真伪。随着视野的开阔和多种研究方法论的融汇,21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研究呈现了一些新面貌。本文从聚焦作品关联性的考证、山水风格与文人意识的延展、“表象”与“文物”概念下的画史研究、山水画的“规范性”四个方面,梳理20年来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山水画研究的成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人口老龄化趋势席卷全球,人口危机冲击着中国社会各方各面的稳定发展,建设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权益,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挖掘人口红利,消解人口压力的利器。基于对中日两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体制结构、历史变迁进行比较分析,整合归纳出中日两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构成图,并剖析养老保险制度之日本优势与中国不足,发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三点:法律设置缺位,司法救助局限;财政补贴存在差异,内部结构发展失衡;多元层次发展受制,代际赡养挑战严峻。综合日本多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和中国发展现实国情,提出三条具有发展可持续性与高度可践行性的优化路径:增设完善立法,建立专属法院;协调财政补贴,促进均衡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拓宽养老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和日本的南蛮学、兰学翻译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全面翻译吸收西方数学知识的基础,但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展及译者、译著的增加,数学译语不统一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数学知识的普及与数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学者通过在译著中标注译语名称、制作英日数学名词对照表、出版译语词典等多种方式,推动日本数学术语最终走向统一,其中译者的翻译实践是基础,也是推动日本数学术语最终统一的原动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1908年11月16日,日本外务省经驻华公使馆向上海总领事馆等22个使领馆下达了一份机密训令,核心内容是要求各领事馆调查辖区内在华布教日人及布教状态,具体包括布教者的年龄、宗派、布教方法、布教经费、信徒数量、地方官民的人缘等内容。这次调查,是晚清中日布教权交涉陷入停滞之际,外务省了解布教实态、决定今后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调查,日本在华领事们加强了对华传教上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对外传教以及外务省的相关决策。这次调查也再次证明了近代中日布教权交涉中日本宗教的侵略本质。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通过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对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而在此之前,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了“关东州”,即今大连地区。“关东州”和伪满洲国虽然都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但日本对两地的统治有所不同。同时日本在两地推行的殖民教育,虽然都以奴化中国人民、巩固对占领区的统治为目的,但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却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日本当局更倾向于认为伪满洲国是其海外殖民地,而将“关东州”视为本土,是其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编者手记:访谈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山本英史荣誉教授(兼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和一桥大学佐藤仁史教授共同完成。以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明清赋役史研究动态为主线,围绕国家统治、国家与社会关系、地域社会论等方面展开话题,既有全球史的眼光,也有强烈的时代关怀。山本教授是与岸本美绪、岩井茂树同辈的日本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在清朝的地方统治和清朝史史料分析方面成就卓著,非常熟悉日本学界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脉络;而佐藤教授则是日本学界中国近世史研究方面的中坚力量,近年在中国近代社会史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作为访问人,深谱中日学者的研究理路,提问精准,话题深刻。访谈立足于对研究方法论的深层反思,全面而准确地回顾了松本善海、西定生、田中正俊、小山正明、重田德、滨岛敦俊、川胜守、森正夫和岸本美绪等学者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关怀,系统地展示了日本学界在社会停滞论、乡绅支配论、地域社会论等方法论探索上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而且,采取访谈这一形式,比普通的学术综述阐述起来更为流畅、平易、清晰,甚至远远超越以往的相关综述之生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山本教授作为亲历者,将很多学者座谈会上的发言加以专门介绍,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发言最终并未成文,这些灵光一现的重要学术观点,为我们理解日本学者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术成果提供了珍贵材料。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2-10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老年人医疗保障。本研究在比较国际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支出现状后,发现日本医保制度在应对“适老化”方面具有较为先进的做法和较好实践效果。因此系统总结日本医疗保险“适老化”改革主要经验,包括建立与收入和年龄相关的高龄老人医保筹资制度和待遇保障体系,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地域综合支援网络,开展特定健康检查和健康指导等。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应逐步整合不同医保制度,改革医保筹资体系,完善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等政策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家畜共济保险为典型特征的国家日本,其家畜共济保险制度体系对于中国畜牧业保险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在对家畜共济保险制度演变及当前制度设计等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目标、制度设计及制度效能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效果评价,得出两方面结论.一是家畜共济保险制度具有共济组织引导加入、共济费缴纳浮动、机构共济赔付等特征.二是制度效果评估方面,日本家畜共济保险在制度目标上能够实现畜种覆盖及保障范围较大,但畜种之间差异明显;制度设计上拥有完善的立法及保险体系,但制度边界较窄;制度效能上保障水平较高,但财政缺口较大.基于此,结合中国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得出中国应提高保险覆盖率及保障范围,完善畜牧业保险制度体系、发挥再保险作用,提高机构盈利能力及加强机构之间互助保障作用等有益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日本以“社会5.0”战略为牵引,围绕数字人才供给、制造业升级、地方经济振兴三大核心目标,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中职夯实数字素养、高专强化技术应用、专门职大学聚焦创新研发”的三级递进培养体系,辅以数据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共享平台搭建、教师数字研修机制三大保障支撑,形成覆盖“基础素养—技术应用—创新研发”的全链条培养生态,在缓解数字人才结构性短缺、产业升级技能断层、区域教育资源失衡等现实挑战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借鉴日本经验,结合“数字中国”战略,可从强化顶层战略、完善协同机制、优化培养体系、夯实数据基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探寻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本文选取数字化成效明显但路径不同的欧盟、美国、日本为典型案例,重点阐述其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策略及其运行情况.研究发现,欧盟兼顾成员国差异性和数字市场统一性、实施多元协同路径,美国整合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电子商务构建精准导向的数字链条矩阵,日本则把数字化建设重心放在应对老龄化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智慧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同时,各国家和地区在完善顶层政策设计、支持技术精准研发、鼓励部门参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值得借鉴.本文基于经验分析和中国现状提出重点关注数据基础、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三个领域的建设.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0-0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日本《地理标志法》自2015年正式施行,标志着日本地理标志保护进入专门法与商标法混合保护的时代。该法结构合理,确立了生产者利益、产业发展、消费者利益三重保护目的,明确了保护对象的范围。该法主要就地理标志的注册、管理以及不法利用地理标志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并在兼顾公益和私益、信息充分公开与交流、平衡与商标法的关系等方面有创新。我国《民法典》已将地理标志单列为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实施该法典,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整合我国现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我国的《地理标志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5-21
摘要:工匠精神是优秀职业道德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诚实、敬业、精益、合作、友善、专注、模仿、创新,主要体现在匠人与事物相遇的修行以及与他者相遇的职业敬畏等方面。工匠精神被融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并成为日本国民职业道德的基本常识。在中国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解析日本工匠精神对其国民职 业道德素质养成的影响,对于加速培育和弘扬中国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05-14
摘要: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性规范,耻感是这种道德规范在情感层面上由个体心理机制产生的社会性结果。日本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外化为现实中与“耻”有关的一系列道德情境,具有多维结构。其特征表现为公认道德标准下独特的他律,且凭借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所施予的强制力来行事;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耻的行为被发现而产生耻感,日本人习惯于通过一系列方式来洗刷耻辱,获得他们认为的尊严。日本耻感文化的多维结构蕴含着日本社会中强烈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以耻为内核的伦理价值,但在社会剧烈发展、伦理道德淡漠的时代背景下,耻感文化过于强调的规则意识和硬约束作用,往往也使得日本人的价值判断基准产生混乱,形成崇拜强者的行为选择、以死谢罪的耻辱洗刷方式、竭力逃避责任的荣辱观。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巨额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了的巨大阻力,这与20 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历十分相似。深入研究日本制造业转型历程,可以发现日本通过在本土设立母工厂、在发展中国家设立量产基地、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策略将产业链合理分段,既充分利用海外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又将核心生产技术保留在本土,从而维持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日本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汲取经验,有助于明晰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时间演变和内容分类两个角度,对日本计量文体学(stylometry)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典型研究总结其特点。日本计量文体学的发展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20世纪30年代,日本计量文体学在几乎未受西方理论影响的情况下,萌芽于心理学领域;60年代前后,计量国语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语言计量方法的普及;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学的进步,该领域进入成果丰硕的繁荣期。在这一漫长积累过程中,日本计量文体学逐步形成了以计量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与文学等多个领域交叉,文理融合、问题导向的文学研究特色,积累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