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定义”艺术既是艺术史命题,更是美学难题。艺术与审美的理论“区隔”主要体现在二者的“非必要性”关系、“意义”的呈现与构建、“意图”的先与后、“外延”的大与小、“认知”的有与无等区分中。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关系是二者“自我特殊”的重要路径,是真理的敞开方式和存在的自我展现,且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需要根源。当代“艺术泛化”表征出艺术的多元化表达和跨界实践,它从现实层面要求不断重新“定义”艺术;艺术的当代定义须遵循重回“技术”与“物质”性、建基于自我指涉的知觉“形式”、考察作为“行动”与“事件”的艺术等可能性原则。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锻造和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初步锻造到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整体重塑到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均衡发展到系统集成,积累了明确问题导向、强化政治能力、注重斗争精神、凸显实绩效能等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宝贵历史经验。在新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构建“目标一价值一主体一方法”的四维框架与协同机制,全面提高新征程上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以高水平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稳健前行。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2

    摘要:[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锻造和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初步锻造到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整体重塑到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均衡发展到系统集成,积累了明确问题导向、强化政治能力、注重斗争精神、凸显实绩效能等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宝贵历史经验。在新起点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构建“目标一价值一主体一方法”的四维框架与协同机制,全面提高新征程上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以高水平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稳健前行。

  • 民族走廊乌卜文化的同源共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塑造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摘要:占卜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意义,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独特的研究领域,它在其它文明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其中,鸟图腾与乌卜仪式广泛存在于亚州大陆与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本文以敦煌藏文PT1045乌卜文献为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成果,将文献资料重新纳入历史语境,追求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的融合;积极探讨西南巴蜀地区神权统治与巫觋文化,西南多族群、多语种(汉、藏、羌、彝、纳西)乌卜变体文献的内容,形制与特点。多语种乌卜变体文献的研究,将推动我国中古时期宗教文化研究,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历史学的发展转向。通过多语种乌卜文本在我国民族走廊地区的传播流散,反映了我国多民族乌卜文化“同源共体”的文化习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塑造与发展进程。

  • 四川省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文章选取四川省2012—2021年绿色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测算综合值,建立VAR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出结论:(1)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引导产业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绿色金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兰杰因果原因;(3)从长期来看,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四川省应采取加强政府引导、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等措施推动四川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 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及其影响旨归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对卢卡奇而言,“自然美”既是美之不确定性的具体表征,又构成了“审美反映”的特性和合法性基础,同时他还以美与善的复杂纠葛来显现“自然美”的复杂性。卢卡奇反对“自然美”“艺术美”中的等级制观念,一方面,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二者所形成的“审美反映”其所反映的是同一“现实”对象,二者非等级关系;另一方面,在审美反映中,“艺术美”与“自然美”均体现为“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无法划分等级。卢卡奇“自然美”论的实质是“人的回归”,他认为在“自然”转变成“自然美”的体验活动中,人能够实现从“整体的人”到“人的整体”的超越,同时主张应将“自然美”置于人与自然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中来解答,以此,“自然美”构成人之体验的本体存在论范畴。卢卡奇的“自然美”论以深刻揭示并批判资本主义普遍物化现象和深层异化结构为理论旨归,他既批判以“艺术美”来衡量美本身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实质,又批判以返回“物”的原始形态来肯定“自然美”等主张。总之,虽然卢卡奇的“自然美”论存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但其蕴含着鲜明的“人学”色彩和异化批判旨归,可以与当代“自然美”热形成呼应或观照,能够成为恢复“人”之本真完整性和立体解放的重要契机。

  • 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形态刍论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在世界美学的发展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立足“人之解放”的现代性旨趣,始终以“在场”的姿态占据着重要位置,并在不同的国度、社会、地区、时期等历史语境和现实变革中,呈现出差异化、立体化和动态化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扩而论之,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体现如下形态:其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语境、基本宗旨、研究范式依次体现出“异化批判”“人的立体解放”“美与劳动”等现代性批判实质;其二,“东欧新马”“西马”对经典美学命题“艺术自律”持鲜明的差异性态度,包括艺术终结论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技术与艺术关系辨析等内容,体现出美学元命题话语中的多元化现代性意蕴;其三,以“艺术本体论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放美学”为中心,体现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人之立体解放”命题的深化和发展,是现代性批判的深化;其四,以“人民美学”为代表,其充分言说艺术与政治、人民、社会等内在关联,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的核心表征,还体现出与西方美学和现代性的异质性特征,是对传统“文化政治”美学主题的拓展,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创化意义。

  • 糌粑的食物属性及其非遗饮食文化活态传承研究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 糌粑的食物属性与非遗饮食文化活态传承的发展研究

  • 巴蜀符号中的“梭形S纹”探义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梭形S纹”是东周时期分布较广的一种纹饰,被引入巴蜀符号系统后,由纹饰转变为符号,成为巴蜀符号系统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梭形S纹”演变逻辑的追溯,确认其应为龙纹的简形。尝试以龙的意涵对其与手心纹、栅栏纹等多种符号的组合意义进行试析。

  • 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7-22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要关注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还需要关注社会成员有机的团结和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民族社会关系。乡土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内驱力是血缘、亲缘、地缘等因素影响下的排他性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流动中国现代的“等序格局”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建立平等、共建、共享的社会关系网络,其内驱力是互利共生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转换、社会制度转轨和文化观念转变,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需的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和文化认同建设,促进传统的“差序格局”向现代的“等序格局”过渡,增强多民族社会包容性和开放性。

  • “保险+期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保险十期货”是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保险十期货”政策的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保险十期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细分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分解了“保险十期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细分信贷可得性、保险参与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保险十期货”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前置条件,并对“保险十期货”政策效果的动态效应进行了识别。本文的主要结论为:第一,“保险十期货”显著提升了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积极影响可长期持续,且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大于农业技术进步;第二,“保险十期货”通过对经营规模和亩均机械化程度的增加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但也抑制了农户主动采用新技术改善农业结构的动机;第三,更高的信贷可得性和保险参与度有助于提升“保险十期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积极影响,且对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的脱贫地区作用更为显著。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应加大“保险十期货”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强调与信贷支持和保险发展政策的协同,并前瞻关注对农业新技术采纳意愿的潜在负面影响。

  • 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农民工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教育和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的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Probit和Tobit模型来考察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民工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内在传导机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并增加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的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民工参与风险性金融市场的潜力较大;就性别而言,教育人力资本在男性农民工的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中影响更大,而健康人力资本对女性农民工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教育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农民工的风险偏好和金融素养的方式增加其对风险性资产的配置比例;健康人力资本越高,农民工的风险偏好越强,越倾向于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其财产性收入也因此提高。据此,应加速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并优化金融环境,针对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农民工自身也要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水平,拓展了解金融信息的渠道,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优化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四讲”方法论析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讲故事就是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这样才能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样离不开事实、形象、情感和道理,这既是四个独立向度,更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讲事实为基,通过综合运用史实、数据和现实案例来增强思政课的力度;以讲榜样为要,通过展示大国、大党和人民形象来提高思政课的精度;以讲情感为先,用不虚、不私和不妄之情来提升思政课的温度;以讲道理为本,重在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来拓展思政课的深度。四者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四讲”方法论,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实践指南。

  • 集镇、集期与集市经济:施坚雅农村市场理论的经济人类学阐释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施坚雅的农村市场理论影响深远,但也因缺乏对乡民经济活动的实证分析而受到挑战。文章基于四川罗城的田野调查,以经济人类学的集市经济理论来重新诠释施坚雅的集期理论和市场社区理论,认为配合并改善集市经济中需求总量的不足,及以师徒关系和巡回贸易来降低成本的生产特征,是集期制度的主要意图;而集市经济中信息的稀缺,及以老主雇关系来限制交易风险的消费特征,则是促成基层市场社区形成的重要机制。

  •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梗阻及破解之策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1-08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校是推进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场域,加强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使命任务。客观审视当前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现实梗阻,突出表现在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合力有待加强,教育话语通俗化转化不足,教育方法载体整合有待提升和教育保障支撑优化滞后。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和认知接受规律,努力从教育内容呈现的生活化、教育主体施教的分众化、教育全过程的链条化和教育方法建构的立体化等“四化同频共振”方式建构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清词的日常化书写与经典性生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如何勘探清词的经典性?如何透过“中兴”的表象捕捉清词价值所在?本文认为在参照宋词既有的研究范式基础上,须有新的思路、方法。清词之所以异于宋词,与其新的书写题材、手法、意境有关,对这些新质的梳理不能简单照搬宋词既有的术语、概念。文章以张炎雅词在清代的接受为例,通过“家族相似法”与“星云”研究法,梳理清词与宋词经典美质的差异,认为日常化书写实为清词的经典特质,是清代独特的科举文化生态下词体的新型演变,也是清词经典性得以成立的关键所在。对清词中兴的领悟,取决于我们能否勘破表象,重塑清词经典美质。这不仅关涉清词的定位与书写,也在深层次上揭示了词体并非宋词这一经典,而是有着自我革新、辩证发展的多元面孔。

  •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幼儿入学准备:内涵思路与教育路向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儿童为本,帮助幼儿做足入学准备,可以促进幼儿入学适应,为其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利益。幼儿入学准备呈现生态化取向,重视幼儿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然而,幼儿入学准备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性,幼儿入学准备的主体体验遭受忽视,影响幼儿入学准备的动力因素未被重视等现实困境。自我决定理论为深化幼儿入学准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类作为积极的有机体,生来就具有心理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潜能,在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有机互动中,不断地自我整合、内化与学习,以达成积极的发展过程与结果。具体而言,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在入学准备理念上彰显“以幼儿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启发研究者与教育者关注幼儿入学准备内在的基本心理需要,重视环境中的父母与教师支持因素。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的教育路向包括:促进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全面发展,重视幼儿的主体体验,以及激发幼儿入学准备的内部原动力与外部助动力。

  • 民族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全球胜任力培养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培养大批具有高水平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也是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而国内针对民族高校高层次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研究尚处初步探索阶段。借助“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工具,基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将民族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全球胜任力界定为胜任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地与他人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国际国内通用语言文字开展研究工作的多元化分析和反思能力,能参与全球性民族事务治理的专业性能力。从民族高校、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实践等层面探讨了全球胜任力在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培养路径。

  • 数字经济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生产稳定性的视角分析及县域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探讨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1590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其一,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二,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城乡融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影响粮食生产稳定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果更加显著。其三,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性促进效果更强。其四,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协同作用,两者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匹配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所需,更好地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新发展阶段,应以县域为中心发展数字经济,并且要结合县域资源票赋,有针对性地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 澜湄合作国“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化教育发展研究——基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视角

    分类: 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澜湄合作国家交流日益加强。当前面向国际中文教育区域化、数字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以数字化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发展趋势。研究分析澜湄合作国“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化教育的政策环境与具体实践,探讨各成员国的政策选择与经验模式。为实现澜湄合作国“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后须以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引擎,搭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平台;以国别化市场需求为引领,创建中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以本土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共建“政—企—行—校”多方合作新模式;以多元化专业协作为支撑,构建产教结合与“双师”培养新格局,为推进“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谋局拓远。